三天後,他做到了。
這個結論的依據,源自一則歷史資料:「羽田一郎,男,日本陸軍駐上海特務處偵查一課課長,1941 年 6 月 5 日死於一樁槍擊案。」
亦即,根據史料記載,羽田死於 1941 年 6 月 5 日,而非洛箏的傳記讀本中所標註的 6 月 2 日。
此結論一經公布,立刻引發激烈辯論,反對者提出質疑:宋希文是如何知道洛箏去了那家茶館的?如果他也實施跟蹤,為何不提早與洛箏見面,非要等到千鈞一髮之際?
A 對此的回應是:宋希文入滬的目的與前次一樣,只是想看看洛箏,並不準備打擾她。他坐馮少杉的船順利出逃後,因違反紀律遭到兄長和組織的嚴厲批評,不敢再輕舉妄動,且他蒙馮少杉幫忙才得以脫身,心懷愧疚,所以,即便知道洛箏重返馮家,也只能無可奈何接受。
但洛箏一旦遇險,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況且,此傳記是喬櫻結合洛箏生平以及她的自傳體小說《凝視》改編而成,結局則是由喬櫻根據自己的推測加上去的,也不排除有宋希文甚至洛箏本人的授意在內——她一直想要安安靜靜過自己的日子,不願生活中再起波瀾,更不願被任何人打擾,那麼,讓自己在書面中「死亡」,似乎是最為保險的方式。
再者,倘若洛箏的確是死於 1941 年,為何在上海沒有找到過她的墳冢?也無留下一星半點蓋棺定論式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