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份要給未來導師看的簡歷就顯得尤其重要。
和上學期的寒假研學實踐相比,暑假實習生面試顯然更為正式嚴格。
同樣是在期末考試前接到面試通知,時間正好是在期末考試第一場的前一天。
課題組的幾位導師都親自來面試這批學生,其中也有給大一學生上過課的老師。
對於早已見過各種類型學生的老師來說,這次進來的是個大一的小女孩,也並不稀罕。
俞妙則對於自己的科研想法和未來的方向都侃侃而談著,以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並不比多學了一兩年的學長學姐們差;大學給了學生們充分的展示平台,這個過程不僅是從老師的教學中學習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能動性。
她的學習能力已經在過去得到驗證,這也是系統所說的,俞妙則最大的優勢。
任何老師都會喜歡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至少一日三次地將老師氣死。
「你的能力很強,專業知識也學得很紮實。」其中一位導師向她問道,「但是你還太小了,如果你以後想要選擇其他的研究方向,也許你會後悔過早做出的選擇。」
看過她的簡歷的老師都知道她是奔著吳教授來的,但是吳教授的項目和火箭及空間站研發有關,想要在涉密行業深耕就無可避免要坐得住冷板凳。
和學長學姐們相比,俞妙則的劣勢也顯而易見。
她選擇專業的時候才十四歲,所有人都覺得小小的姑娘對於這個專業的嚮往只是覺得酷,因為這是大部分航院學生選擇專業的初始想法。
她現在也才十七歲,她才剛讀大一。
就算是本碩連讀的學生,也多得是拼著放棄研究生學歷都要跑路轉行的。
也許到明年她再過來,她的說服力會更高。
俞妙則便羅列出這一年來所做的所有功課,以表明她的決心。
「希望老師們能給我這個機會。」她誠懇地說道。
最後是吳教授溫和地發話,說讓她回去先等下一步的通知。
面試結束後,俞妙則心裡也只有七成把握。
不過比較意外的是,在面試結束後的第二天,剛考完工科數學分析出來,她就接到科研助理髮過來的郵件,說吳教授邀她在本周四下午二面,地點是在研究所。
俞妙則在周四早上還有一科考試,於是考完試匆忙吃了午飯就趕過去了。
二面卻和之前的流程並不一樣,吳教授帶著俞妙則到課題組裡認了一圈人,俞妙則便知道這次是穩了。
等到期末考試全部結束後,俞妙則便接到進組通知。
今年的課題組進了六個暑假實習生,大概率都是以後的同學。
初接觸下來,就覺得組裡的師兄師姐也還都挺好的,交流起來比較和諧;不過大家都很忙,平時應該就是焦頭爛額地忙碌著,看見有新同學進來就抬頭扯出一個相對平和的笑容。
實習第一天的早上只是由一個師兄帶著他們走一圈認路,中
午就在這邊的飯堂吃午飯。
到下午就給他們分派一些簡單的任務,適應起實驗室里的氛圍。
因為都還是本科生,剛進課題組的任務也就是給老師打打雜,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學習。
吳教授給他們的叮囑就是,多看多想多學多做。
大學生不怕做錯事,只怕他們不敢去做。
將錯誤留在學校期間,總比等到工作後再犯錯要好。
俞妙則就被分派去跟著申讕師姐,不過申讕是博三學生,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明年就要畢業了;另一位師兄名叫關靜,直博的第三年了。
申讕師姐看起來比較嚴肅,不苟言笑的樣子,讓俞妙則想起了楊老師。
關師兄倒是長著一張嬉皮笑臉的面孔,如果是不認識的人走在路上遇到,可能會覺得不是什么正經的人。
還有兩個師兄,遲海洋和張評,都是六月份剛進組的研一學生。
俞妙則就跟著他們幹活,有時候他們也將和其他項目部分的交流工作也交給俞妙則來做。
實驗室里的定點下班時間都是下午六點,有時候下班後師兄師姐還會帶他們到外面吃飯,這個時候就是一天最輕鬆的時刻,吃飯的時候說說話聊聊天,好像一天的煩惱都被拋開了。
申師姐跟俞妙則簡略說了實驗室里的分組工作原理。
因為大部分項目都是很多個導師帶著七八個課題組的幾十個學生一起幹活的,然後再將工作具體分配下來;所以儘管分成不同小組,但平時都是要協作完成工作的。
現在吳教授帶的學生,包括碩士和博士,就是十一個學生。
申師姐和關師兄,還有隔壁的兩個師兄,都是博士生。
七月初的時候剛送走了五個學生,然後在四月份新進來四個研一學生,也就包括遲海洋和張評。
到九月份還會過來一個師妹,也就是俞妙則以後的師姐,是從海市那邊考過來的,名叫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