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曼只是想問遠舶對於黎越洋的重要性,黎越洋卻玩笑似的說出了她真正的保底計劃,震撼於她的執著與信任,卓曼說不出話了。
「輪到我提問了,」黎越洋在自己的長腿上撐著下巴轉頭,「曼曼,如果拿不下遠舶,你要怎麼辦?」
她終於問出了最關心最困惑的問題: 「遠舶對於你、對於徐家到底是什麼定位?」
重逢以來,卓曼第一次認認真真看她的眼睛,沒有撇開,沒有克制,避開了後一個問題,堅定地溫聲回答了第一個問題,也回答了自己心中的猶疑:「那就重新開始。」
作者有話說:
謝謝小讀者們的包容與理解,祝大家發大財(鞠躬
第 19 章 相信
黎越洋是個勤勉的人,她雖然聰明,但這個世界上不缺聰明人。
改革開放剛剛幾十年,第一代民營企業家漸漸隱退,像黎越洋這樣真正能挑起大梁的二代接班人並不多,天賦和努力一樣都不能少。
早年社交網絡上流行一句「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同理,逐利冷漠的商業環境也不相信天賦與努力,弱肉強食,結果為王。
黎越洋不敢懈怠,還有很多積壓的工作未處理,吃這一頓飯意味著要今晚可以睡覺的時間少的可憐,但她捨不得這難得的相處場景,又擅長偽裝,讓人以為這是一個輕鬆休閒的夜晚。
嚴密的玻璃落地窗擋住了所有黑暗中的海風,兩人在剛剛幾乎交底的對話中安靜地沉默下來。
卓曼撐著手臂向後仰去,狀似看海,其實是在看黎越洋的側臉與背影。
世界遼闊,人生寬廣,千百年來,無數廣為人知的詩詞歌賦卻逃不開愛情的主題。
卓曼活到三十歲,真正承認自己「愛」的只有眼前的這個人,這個仿佛自由又仿佛被囚禁的人。
深深地喜歡一個人,再安靜地告別一個人,它的痛苦來源於需要與過去的自己告別,告別那些相處的記憶,否定那些喜歡的時光,撕碎那些規劃的未來。
愛是無條件的,但在一起是有條件的;勇氣是無限的,但信心是有限的。
卓曼再沒有第一次喜歡時的義無反顧,又想找回一點那時的自己,她注視著黎越洋的側臉,輕聲喊她:「黎越洋。」
黎越洋回頭,無知無覺:「嗯?」
卓曼在這一份回應里感到難過:「我想相信你。」
黎越洋一愣,仔細觀察她的表情。
卓曼的眼睛深處隱藏著謹慎的害怕,黎越洋沒有「看」到,只以為她在擔心遠舶和徐家,而僅僅是這樣,依舊讓黎越洋心疼,她用最溫柔堅定的聲音承諾道:「你可以相信我,曼曼。」
黎越洋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卓曼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