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馬上勸說秦國相要三思而後行。
「我兒說的對極,但這恩情,不得不報啊,為父當真是十分為難。」
秦國相想起當年來了。
他一開始求學的時候,天下還未曾徹底太平,秦家雖說有底蘊,但亂世中的世家,和百姓相比並沒有金貴到哪裡去,甚至更加倒霉。
一些起義的亂民,攻入城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世家全部屠戮,搶奪世家財富。
秦家很不幸,被亂民選中,族中無數人成了亂民刀下亡魂,好在秦家底蘊頗深,即便是被亂民殺了幾波,依舊能保證家族的延續。
只是到了秦國相這一輩,秦家的底子都快沒了,除了一個世家的名頭外,什麼都沒有。
夏家和秦家私交甚好,兩家曾互有聯姻,後來夏家接濟秦家,不住幫扶秦家,秦國相才能有書讀,有學上,後來甚至考中狀元,進入朝堂。
那時候的秦家,其實被稱作寒門。
不過經過秦國相數十年的經營,秦家已經成了京城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而夏家這些年則有些沒落,族中子弟沒有進入京城權力中樞者。
最高官位就是明州太守夏川。
而夏川是秦國相的弟子,他能有今日,可以說是秦國相一手提拔的。
「父親一手提拔夏太守,已經是還了夏家當年的恩情了,說實話,若是資助一個學子讀書,就能保證家族幾世繁榮,那女兒願意到處接濟學子,賭一個有良心就行。」
秦淑君不認為秦家還欠夏家什麼,秦國相入京後,夏家固守成規,死活不肯離開明州來京城發展,導致夏家一代不如一代,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憑什麼秦家要為夏家祖宗們的選擇承擔後果?
春貸這事兒更是如此,明廷放貸是為了給百姓一條活路,那些當官的,有錢的,誰不知道這是惠民之政?他們有錢有權,根本不在朝廷幫扶的人名單上。
結果他們硬是要趴在朝廷身上吸血。
現在朝廷不願意再讓他們吸血了,他們反倒先急了!
「淑君,他們只是已經習慣了,所以一時之間無法改過來。」
秦國相無奈的勸女兒,「莫要同他們生氣。」
「習慣便能如此嗎?一句習慣就可以一直讓朝廷養著他們,他們真是好大的臉!」
秦淑君本來不是很生氣,但是聽了秦國相的勸說後,她生氣了。
因為她覺得,秦國相這麼說,就代表秦國相心裡同樣是贊同那些人這麼做的!
她有些無所適從,不光是憤怒,還有一絲惶恐不安。
「父親,您可千萬別在他們的蠱惑下做傻事,之前您摻和先太子的事情,就已經讓陛下……」「淑君!」
秦國相聽到這件事,臉唰的一下變得嚴肅起來,他不喜歡別人提此事,因為那件事說明了他的失敗。
他竟然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最後失敗了。
秦淑君抿了抿唇,鼓起勇氣對上父親的眼睛,然後說道:「就算父親您不愛聽,女兒也要說,今日同父親說話的秦淑君,不僅僅是您的女兒,也是您的同僚。父親比女兒更加明智,您明知道眼下已非昨日,何苦還貪戀往日的榮光呢?」
秦家今時不如往日了。
就算沒有直接說明,現在的秦家,也遠不是先太子在的時候,那麼光鮮亮麗。
因為秦家摻和進了太子的事情中,別人不知道,難道他們還不知道嗎?太子當初是怎麼死的?他是打算逼宮造反,然後死在了一個對皇帝忠心的宮女手中!
當然,秦家知道的也並不是全部的真相,但他們只需要知道太子當初是逼宮不成死了的事實就足夠了。
太子逼宮,就算沒有成功,也沒有任何動作,甚至在青史上都不會留下一絲痕跡,那也不代表此事已被人們遺忘。
皇帝還記得呢。
皇帝知道的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