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臨安城裡年味漸濃,滿滿的準備也進入了最後階段。她把所有要用的器具都檢查了一遍,把食材都仔細分類存放好,忐忑又期待買市的來臨。
元宵節這天,臨安城天還沒亮,街上就熱鬧起來。
御街上已經搭起了一溜兒的棚子,棚子頂上掛著大紅燈籠。街道兩旁的槐樹上也綴滿了小燈籠,風一吹,燈籠便輕輕搖晃,映得地上斑駁陸離。
街邊的茶肆早早開了門,正燒著大鍋的水,騰騰的熱氣飄在街上,和著晨霧,像給整條街罩上了一層輕紗。
滿滿和薛以安天不亮就到了。袁大哥昨天就幫她把攤位布置好了,棚子搭得很穩當,還特意在頂上釘了個木架子,可以掛起食盒保溫。
「小爐子放在這邊,」滿滿指揮著,「待會兒好煮湯圓。溫爐要靠里些,這樣能擋著風。」她一邊說,一邊把案板上的白布抹得更平整。案板上早已分門別類地擺好了點心:雲片糕切成了精緻的梅花形,桂花酥碼得整整齊齊,用麵團子做成的「櫻桃煎」在溫爐上冒著熱氣,連空氣里都是甜絲絲的。
「誒,怎麼來了個年紀這么小的小娘子?」隔壁攤位的老頭探過來,「今年官家可是要親自來的,聽說還帶著不少朝臣呢。」
滿滿點點頭,心裡有些緊張。她從小食匱里取出一隻青瓷小碗,裡面盛著特意留著的一碟小湯圓:「老伯,您嘗嘗這個!」
老頭接過來嘗了一口,眼睛一亮:「好,味道不錯!果真是人不可貌相!」他看看滿滿的攤位,又看看她緊張的樣子,笑著說:「放心吧,就沖這手藝,官家要是來了,准能多看兩眼。」
街上漸漸熱鬧起來。
挑著擔子賣豆腐的,推著車賣糖畫的,拿著風車的,賣燈籠的,走街串巷的,熙熙攘攘。有賣藝的在街頭支起了台子,說書的,雜耍的,耍猴的,唱小曲的,各顯其能。街角有人在煮酒,酒香混著炒栗子的香氣,勾著人的饞蟲。
雖說看著一派熱熱鬧鬧的民生景象,但是大家心裡門清,今日在這御街上擺攤
賣藝的,可都是行業內有頭有臉的人物!能被官家親臨的買市,眾人都是擠破頭地往裡鑽。
臨近晌午,街上的人更多了。滿滿的攤位前很快就圍了不少人。她的手腳麻利,一邊快速把吃食裝好,一邊還不忘招呼著客人。
薛以安站在一旁幫她收錢找錢,雖然有些手生,但意外地沒出什麼差錯。
「這櫻桃煎真好吃,」一個裹著大紅斗篷的小娘子讚嘆道,「不過,這麼冷的天,這櫻桃是哪來的,還真是怪事。」
「是啊,」旁邊的老媽媽接話,「我活了這麼大歲數,都沒見過臘月里的櫻桃呢!」
滿滿眨了眨眼睛:「二位再仔細嘗一嘗?」
兩人吧唧吧唧嘴,大娘手一指:「這……這哪是櫻桃,分明是麵團子!」
滿滿一邊應付著客人,一邊留意著街上的動靜。忽然聽見遠處傳來鑼聲,街上的人群騷動起來。
「來了來了!」不知是誰喊了一聲,街上的人立刻向兩邊退去,讓出一條路來。
滿滿站在攤位後面,踮起腳尖往前張望。只見遠處一隊人馬緩緩而來,打頭的是幾個撐著大紅傘蓋的內侍,後面跟著幾位身著便服的官員。再往後,是一位看起來很是和氣的中年人,正是當朝天子趙昚。他穿著深青色的便服,面帶微笑,不時停下來看看路邊的攤位。
滿滿從前在宮中也曾有幸見過幾次天子聖顏,當今官家為人和善,很少苛待責罰宮人,如今出宮了,遠遠看這一眼,倒讓她生出幾分親近之感。
街上一時間安靜下來,只聽見風吹動燈籠的聲音。過了一會兒,不知是誰家的孩子怯生生地說了句:「官家看起來好和氣。」眾人這才笑了起來,街上又恢復了熱鬧。
官家走走停停,時而品嘗小販的點心,時而駐足看看賣藝的表演。他每到一處,那裡的攤位前就會圍滿了人,都想嘗嘗「御點」的味道。街上的叫賣聲、說笑聲、鑼鼓聲交織在一起,熱鬧非凡。
好一派與民同樂的景象!
天色漸漸暗下來,街上的燈籠都亮了。滿滿正忙著給一位客人包櫻桃煎,忽然聽見薛以安輕聲說:「官家往這邊來了……」
她抬起頭,果然看見那隊人馬已經走到了不遠處。官家正在一個老頭的攤位前駐足,似乎對他的糖畫有些興趣。滿滿的心突然砰砰直跳,手裡的動作也慢了下來。
薛以安在旁邊輕聲說:「別緊張,你的點心那麼好吃,官家一定會喜歡的。」
滿滿深吸一口氣,又趕忙重新拾掇一番攤位。她把剛出鍋的湯圓擺好,又添了些炭火到溫爐里,街上的燈火將她的小攤位映照得暖融融的,暖光的燈籠下,櫻桃煎的香氣在寒風中飄散開來。
遠處的天空緩緩飄起孔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