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中國人其實只有一種宗教,既不是馬克思所說的拜物教,也不是什麼消費主義,而是好日子教。
中國人其實只有一種宗教,既不是馬克思所說的拜物教,也不是什麼消費主義,而是好日子教。
只不過是,大家窮太久了,不知道什麼是好日子,資本主義恰好提供了一套成熟的生活方式,於是就都先拿來用了。
顧西穗想起她第一次逛商場,是廣州的友誼百貨,第一次看到那麼漂亮的地方,那麼多的服務人員,店裡明亮而璀璨,空氣種還有香香的味道……顧西穗緊張又驚訝,小心臟撲通撲通亂跳,緊緊拉著父母的手,唯恐自己會被人海淹沒。
那也是她第一次乘坐扶手電梯,第一次通過旋轉門,第一次看到櫃檯,第一次發現買東西原來可以不用討價還價,為了幾塊錢大打出手……
高級這個詞就這樣以一種具象的畫面在她面前展開,如同徐徐打開的畫卷,又如同愛麗絲仙境一般,到處都是亮晶晶的、玲琅滿目的、發著光的。
她是在廣東沿海一座小城市長大的,那個地方叫陽江,既沒有火車站也沒有飛機場,到廣州,要坐五六個小時的大巴。
對那時候顧西穗來說,去一趟省城跟朝聖似的,一年能去一次,她就可以從年初撐到年尾,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力求做到最好,這樣,父母才會帶她去廣州。
跟財大氣粗的珠三角不一樣,陽江其實是個挺窮的地方,連像樣的產業都沒有,人們就在日復一日的烈日之中望著大海默默絕望,根本想不到出路。
而顧西穗的父親卻抓住了時代賜給他機會,成為鼎鼎有名的顧老闆,雖然,他只是個賣鮑魚的。
曾幾何時,鮑魚在中國人心目中也是個奢侈品,都是舊港片造成的印象,吃鮑魚,喝XO,戴勞力士……到處都是金燦燦的,充斥著粗糙的金錢氣息。
顧老闆的發家史很簡單:顧西穗出生,為了養活老婆孩子,他只好到處去打工,知道香港工資高,就跑去香港做廚房學徒,後來又跟著師傅輾轉去了北方。
那時候,海鮮大酒樓這五個字,可比什麼米其林黑珍珠之類的奢華多了,改革開放初期,大部分人也都沒見過海鮮,顧常順做飯做得一般,腦瓜子倒是轉得很快,見自己家鄉到處都是的海鮮居然這麼值錢,就帶著辛辛苦苦攢的幾萬塊錢回來,決定創業了。
他也不干別的,就倒賣海貨,在那個絕大部分陽江人都聽不懂普通話的年代,顧常順帶著幾個人,天天背著鮑魚乾、魷魚乾、乾貝、干牡蠣到處推銷,憑藉著一點廣東口音的普通話優勢,和在廚房後台攢的工作經驗,居然還真給他做成了。
幾年後,顧常順就成了顧老闆,漁民都指望他能進自己的貨,後生仔則指望著他能給個工作。=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