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桃:ldquohelliphelliprdquo
她默默扭過頭來, 回想著方才發生的事mdashmdash沈娘子在御街的快食鋪子裡被氣喘吁吁的唐二叫回來時,一進門便見到寧娘子懷裡那隻脖上扎了大紅綢花、腳扎紅布條的喜慶活雁了。
沈娘子自然也一看便明白了。
在沈娘子回來之前,寧娘子已被阿桃、福興、湘姐兒和陳汌等人激動萬分地迎到院子裡坐下, 吃上了糕點與熱茶。他們還圍著寧娘子嘰嘰喳喳激動地問了好多話了,譬如謝家來人了嗎?來了誰呀?在哪兒?謝家都說了什麼呀?甚至還問謝家哪兒抓來的活雁,也太有心了。
連珠炮似的, 問得寧娘子都快回答不過來了。
《禮記》中記載:納采, 用雁。這是從周朝便延續至今的婚俗了。
雁是候鳥,秋往南飛,春復北歸, 來去有時,從不失時節;且性堅貞,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便有了忠貞和白頭偕老的吉祥寓意。
但是近來活大雁愈發難尋了,活雁即便托人去獵也昂貴得很,如今好些人家都用鵝或者木頭雕的大雁來糊弄了。富裕些的人家會打一對銅雁。
謝家送來這大雁又漂亮又大,棕褐色的頭,有一條寬闊的白色眉紋從嘴基延伸到頸部兩側,羽毛豐滿,這麼大一隻,撲騰翅膀的樣子力氣還不小了,好似還是頭雁呢!
幾人激動壞了,結果那會兒沈渺進來看見大雁和寧娘子,只是一笑。
之後落落大方福身:ldquo寧娘子有禮了。rdquo
ldquo奴家也給沈娘子道喜了。rdquo寧娘子忙起身見禮,她見沈渺神色自若,沒有一點扭捏做派,先在心中一贊,又溫言解釋道:ldquo沈娘子雖無父兄,但還有一伯父,奴家本要前往外城與其相商此事,但謝家特意從陳州遣派而來的主事之人叮囑,讓我來沈娘子家中提親說合即可helliphellip因此今日我便冒昧而來了,望沈娘子不要見怪。rdquo
阿桃聽了兩眼發亮:這時候行三書六禮,是不需要成婚的男女雙方在場的,只需有媒人和家中長輩就夠了。但沈娘子沒有父母,按禮數是要把沈大伯和丁氏請來的,但哪怕是她這個後頭才買來的僕役都知曉,沈娘子與她大伯一家子早不來往了!謝家helliphellip不,應當是九哥兒早已知曉她與沈大伯不合,特意與家中父母交代了吧?
嗚,九哥兒心真細,還處處以沈娘子為重!阿桃察覺到這一點,心裡便像吃了蜜糖似的,甜滋滋的。
果然,沈娘子也笑起來答道:ldquo沒有見怪一說,父母不在,伯父伯娘又不慈,我與伯父家早已鬧僵,由他們來裁決又有何用處呢?他們更不會為我預備嫁妝,這婚事我自己拿主意又有何妨。rdquo
好生直白犀利。阿桃又在心裡狠狠稱讚了自家娘子一聲,我們家娘子好颯爽!不愧是當家慣了的娘子!坦蕩!
這一番話,寧娘子也明白這位沈娘子的性子了。
正好,也不必兜圈子了,寧娘子當即便起身雙手捧起毛色光潔、體態優美的大雁,遞給沈渺,正色鄭重道:ldquo奴家奉謝家之託,今日特來向沈家納采。這隻大雁,是謝家的一點心意,還望沈娘子收下,以此鴻雁傳情,啟兩家之良緣。rdquo
沈渺便伸手將大雁接過,抱在懷中,又掏出兩貫錢來,遞給寧娘子:ldquo辛苦寧娘子跑一趟了,請收下。rdquo
ldquo謝家已給過了。rdquo寧娘子伸手推了,又露出笑來:ldquo這便算行過納采之禮了,回頭沈娘子派人去金明池畔將這大雁放了便是。對了,等到了納徵時,謝家會列出聘禮的禮書,並派人抬聘禮來,沈娘子這邊也要列出嫁妝單子,還要備上女方的婚書,屆時一同交換。最後兩家人再請個精通陰陽五行的先生,算好婚期便算定過親了。rdquo
阿桃豎著耳朵比沈娘子聽得都仔細,心裡都在暢想到時謝家抬聘禮來會是怎樣熱鬧又排場的情形了,高興得都想跺腳蹦跳了,結果沈娘子也只是點了點頭,將自己要籌備的兩樣記在心裡,又謝了寧娘子一次:ldquo多謝寧娘子提點了,不如再坐坐,晚些便留下用飯吧。rdquo
ldquo不了,我還有幾家要去說合呢。rdquo寧娘子知禮地婉拒了。
ldquo那我送送寧娘子。rdquo她便送寧娘子出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