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融入大陳人之中,花費一些銀錢,就能買到大陳人的牙牌戶籍,再花費一些銀錢,就能買到入城所需的入城令。
入城令其實很難買,大陳限制人口流通,若要出遠門,需要去當地衙門報備,具體去什麼地方,比如從洛陽到長安,期間途徑十幾個城池,他們不會直接開從洛陽到長安的入城令,而是開從洛陽到蘇州的入城令,再從蘇州繼續開入城令,繼續一張一張開下去,直到開到洛陽為止。
如果沒有入城令,就不能進入城池,這極大的限制了商賈往來,也限制了罪犯逃竄,更限制了南蠱人入長安。
但這位南蠱蠱師還是排除萬難,一路進了長安來。
這位蠱師來了長安之後,只做了一件事。
他在京中以蠱蟲控制馬匹,在上朝的路上,襲擊了兵部侍郎吳行止。
吳行止雖然帶了私兵護衛,但是要命的是,那蠱馬被斬殺至死後,從中飛出黃豆大的蠱蟲,匯成黑壓壓一片的蠱群,直接撲到吳行止的身上,活生生將吳行止吃幹了,只剩下一副骨架,和完整的官袍,在屍體旁邊還留了四個字:血債血償。
這事兒一冒出來,半個朝堂都震驚了。
大陳一向聞蠱色變,素日裡出一個南蠱人都要大清徹查,哪一家哪一戶敢窩藏南蠱人,那都是殺頭斬全府的罪過,抓出來之後,都要抄斬。
不光朝野,就連這些大戶人家的夫人姑娘們聽了這檔子事兒,都不敢出門子了。
誰知道這南蠱蠱師是如何來的?誰知道他現在就藏在什麼地方,等著殺他們呢!
永昌帝震怒之下,召開朝臣會議,大陳專門用來緝蠱的緝蠱衛應聲而出,在長安翻了個底兒朝天,就為了尋到這位蠱師。
但依舊找不到。
甚至,第二日,有另一位大臣在出府上朝的時候,以同樣手段被殺,屍體旁邊依舊有四個字:閩南之爭。
瞧見「閩南之爭」這四個字,緝蠱衛便琢磨出來是怎麼回事了。
早些年,這位兵部侍郎吳行止吳大人曾經在邊關為將,親手打了一個叫「閩南」的地方,獲得了一場勝利,殺了不少南蠱人。
眼下,這是有南蠱人為了這場勝利,千里迢迢穿過城邦,來到此處找吳行止報仇來了。
而第二個死的大人,是吳行止當初的副將。
這事兒一冒出來,昔日裡一起打過閩南之爭的將士們都跟著瑟瑟發抖——他們不怕真刀真槍,但是怕那些無處不在的蠱和毒,怕變成蟲子的溫床暖巢,怕被吃乾淨骨頭。
而緝蠱衛那群廢物,卻怎麼都抓不到這個南蠱蠱師——若是事發一兩日便抓到了,那這件事情便不會鬧得這麼大,可偏生,緝蠱衛抓不到。
抓不到就算了,甚至,後面在緝蠱衛的團團保護之下,又死了一個曾經參加過閩南之爭的大臣!
這是第三位大臣!
在緝蠱衛眼皮子底下都能殺人,要不了多久,是不是就要殺到長安皇宮裡去,放個蟲子把皇上殺了?
這南蠱人便沒人能治得了嗎?
一時之間,朝野震盪,長安之中也跟著議論紛紛,甚至邊關也跟著不安寧。
南蠱蠱師在長安之中殺了大臣的事跡點燃了身在南疆的南蠱人侵略的火苗,他們似乎受到了鼓舞,不斷侵略邊疆。
而這個時候,長安中突然傳起一陣謠言,說是鎮南王突然回長安,且多日不出門,是因為鎮南王已經死了。
正是因為鎮南王死在了長安,所以邊疆的南蠱人才敢侵略邊疆,那南蠱蠱師才敢來長安作亂。
這消息一出,不止長安內一片譁然,就連邊疆都跟著越發躁動。
邊疆的將領中,十個裡面有八個是秦家軍的人,他們駐守邊疆多年,鎮南王這三個字對於他們來說,不只是一個名字,還是他們頭上的太陽。
有鎮南王在一日,他們就不怕這遮天蔽日的蠱蟲。
而當太陽要墜落,他們會恐慌,會不安,會畏懼,邊關必然因此動盪。
若是鎮南王當真死了,這整個大陳上哪裡再竄出來一個鎮南王來鎮住局勢呢?這整個大陳,是不是又要被南蠱入侵?
自然也會有人跳出來反駁說不可能,這滿朝文武就沒有一個能站出來的嗎?他們大陳沒了鎮南王就要完了嗎?
也有人說,鎮南王還沒死呢,讓鎮南王出來轉轉,這流言便不攻自破了。
可鎮南王不肯出來。
鎮南王又為什麼不肯出來呢?
——
是夜。
窗外繁星點點,明月當空。
皇宮外的二皇子宅院中,一陣怒罵聲從窗中傳來,刺驚檐外飛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