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戶人家的嬸子和媳婦沒日沒夜的搓麻織布,除了給他們自家穿,就是給別人家織布換取糧食和桑麻……」
小白髮現自己以前果然就沒認真看過這個世界。
他也沒有穿越的經驗,腦子裡下意識就覺得農耕社會,那不就是家家戶戶小農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但現在和劉芍的家境一對比,他腦海里的小農經濟生產力至少也是到了明清時候才能出現的情況。
在這個奴隸制轉封建制的時期,以前擁有土地的多是大貴族,後來小貴族分了,他們都是直接用的奴隸。
諸國時候,生產力的需求和各國征戰,奴隸沒了,只有賣身的奴婢。征戰過程中死了不少人,為了能多收糧食賦稅,也就多了不少開始擁有土地的小自耕農。
劉芍一家顯然就是這樣的擁有土地不多,但夠一家生活,因此每日的心思都花在土地上的小自耕農。
他們一家連擁有土地的時間都不一定有多久,更何況是擁有織布機。
這個時代男女都是參與勞動的。
哪怕是貴族女性,小白知道的公主和姜太后她們,宮殿裡頭也有織布機,會自己織布,從前生產力更低的諸國貴族女性更是人人都要採桑織布。
想到這裡,他問道:「你們家,什麼時候會有新衣服穿呢?」
劉芍回答道:「每年的時候阿娘都說明年就給我們換新衣了,但我數過,種上兩三年的麻,才夠換到一塊布的。也就大哥長得太快了,穿不下父親的舊衣,阿娘去年給他做了新衣……」
小白:「除了你們家和家裡有織布機的那戶,你知道的其他人家裡也是如此嗎?」
劉芍:「有些人家裡地多些,收的糧食和麻也多些,有些人家衣服穿壞了也是能繼續穿著幹活,補到衣服都爛了都不一定有足夠的麻換衣服。」
小白:「一畝地能種多少麻,能織多少布?」
「麻一年好的時候,一畝地能收十一二斤,交上一兩斤,二丈五尺的布得花個三斤麻,沒有織布機,織多少麻還得給那戶的嬸子一半……」
衣服是消耗品,布匹也一直都是緊俏物資。
小白記憶中,家裡沒大面積發展起來以前,哪怕有紡織工廠,布票都還是一直存在的。
而除了織布做衣服,麻還有其他用途,製鞋、造繩、造紙,甚至還是重要的軍需用品。
麻很重要,但種植量有限,比起它來,總是糧食更重要的。
他想,他還需要再多了解一點這個世界。
「再給我多講講你家的故事吧,劉芍。」
「是,陛下……」
看著上面眼神變得平和的皇帝,劉芍不懂眼裡的情緒是什麼。
很多年以後,她才恍然驚覺,那是憤怒,是對這個他的天下不滿意的憤怒。
第21章 營養品
劉芍一家是再普通不過的人家,家裡田算不上很肥,種的黍、稷、菽都有。
雖然是田稅抽1/10,但田地畝產不可能每年測量,都是有定量的,除非特大災年朝廷減免,每年都是固定繳納多少。
總體來說畝產3-5石,在什麼都好一點災都沒有的好年頭,這個產量交夠賦稅,也供父親和哥哥三個成年勞動力吃飯,再多供母女倆,一家五口勉強生活。
父親每年一段時間被抽調去服徭役,後面哥哥再大一點就有哥哥去了,所以家裡人多,勞力多就是有各方面都有優勢。
一家裡,除了衣服糧食和土屋子,能稱得上財產的也就一點碎布針線,幾個陶罐、陶碗,幾雙木筷,一個木勺,一把柴刀就沒了。
平時吃的糧食也都是黍、稷、菽這些煮煮,菜就是家裡院子種的蘿蔔、葵菜之類的,或者野菜,基本就是煮一煮,撒點粗鹽這麼烹飪。
鹽也不是白色的鹽,是顏色黯淡的粗鹽,有鹹味,也帶苦味。
小白這個是知道點的,畢竟他做皇帝能吃得上的精糧都是小米,作物相比較起來耐寒好種產量高。
至於稻子、麥子這些,有人種,但吃的貴族不多,因為脫殼都很麻煩,在脫殼技術也並不發達的現在,太麻煩了,還拉嗓子,都是只有平民百姓才會蒸煮著吃。
比起其他難脫殼的作物,小米確實是個好得多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