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令暻要弄就讓他弄吧,好些東西都要裝,小白就口頭指揮著他弄,然後發現他除了接話上道,干起這種細緻活來也有一套,弄得挺好。
好幾個東西,曲轅犁、耬子、扇車。
等到孫令暻裝好了,所有人的眼神都是盯著那個犁看。
目前一時也沒有牛,小白便讓人去牽匹馬來,繩子套上,直接找了個木匠學徒的百姓來試一試。
說到底他是記得這些工具,也會做工具,但是最多也就以前種種靈藥,真耕地是沒沒做過的。
「你儘管用,有什麼覺得不舒服的就說出來,孤和幾位木匠師傅一起看看還能怎麼改。」
被選上的學徒甘雙一顆心直跳,小心扶起這個和自己記憶中造型變化不少的犁,有孫令暻幫他在前頭牽著馬,他握住在後面的手柄,使犁鏵保持穩定,往地下一壓。
孫令暻見他已經把犁放好了,牽著馬兒往前走。
現在已經快到十二月了,天氣漸冷,但還沒到最冷的時候,土地沒有凍上,還算好翻。
大家就看見一匹馬兒拉著犁,甘雙一個人就能扶著犁,馬兒向前走,身後的犁把乾巴巴的土地翻開,刨出裡面較為濕潤的土層。
除了小白,大家都驚奇的無比看著這二人一馬犁地的場景,因為這時候的用牲畜拉犁耕地,都不是一匹牲畜和兩個人就能完成的。
尤其是前頭的孫令暻就是牽著馬,什麼都沒幹,而後面的甘雙一個人操縱著犁看上去也很輕鬆,沒有那麼吃力。
有人一想就發現,如果把高大難馴的馬換成矮一點溫馴一點的牛,似乎連前面牽馬的人都不要了,一人一牛就能完成耕地這個工作。
就算擔心一個人扶犁的同時不方便管牛,在前面牽牛的人也不需要是壯勞力,孩童和女人也可以做在前面牽牛的活。
不說別的,僅僅只是這個節省人和牲畜一樣,就夠大家看的激動了。
尤其是看見當馬直接轉彎回來,甘雙也能操控者犁沒有翻,直接又犁了回來後,除了匈奴士兵,在場明白這到底是什麼技術含量晉人紛紛爆發出驚呼。
上至將軍貴族官員,下至百姓士兵工匠,大家就算不親自下地,也是年年關注家裡田莊生產的,知道現在的犁都是怎麼用,需要多少牲畜和人力,農人和士兵們更是。
大家眼神狂熱的看著二人一馬一犁又翻地回來,甘雙和孫令暻的臉上也難掩激動。
等二人一回來,就連忙碌的柳珀也上去想要摸摸這個犁,但是小年輕居然沒搶跑過楊頌,老大爺還先他一步,擠開了甘寧,雙手握在了犁把手上。
「孫賢侄,快去趕著馬在轉個方向。」
孫令暻先抬頭,見小白對著他一點頭,又牽著掉頭往前。
實木加鐵的犁也有個一百來斤重,楊頌人雖然年紀大了,也是練過騎馬射箭的,扶起犁不成問題。
他一來就趕上轉彎,雙手壓著犁,用點力就能正常轉彎。
楊頌自己上手一碰就發現,發現這犁的用力點都在前面,前面被馬拉著犁是有個向上的力,以此來破土,但是這個往上的方向又因為上面土的重量和犁自身的重量,不會太偏護,剛好平衡了,讓人在後面只要扶住犁鏵保持方向即可,還能操縱調節深耕或淺耕。
楊頌一去一往犁了一個來回,回來時滿臉的激動,放下犁時還有幾分不舍。
不舍歸不舍,看著柳珀也想試試這個犁,楊頌很快就進入工作狀態,對著小白就一臉激動道:「陛下天高聽下,身居廟堂也不忘百姓,體察民隱,愛恤民命,賢治愛民,恩澤天下!」
頭一次被這麼夸的小白輕咳一聲:「楊公言重了,剛剛孤問甘雙,他說此犁沒什麼要改進的,楊公用的如何?。」
已經輕巧不少的犁,在小白這裡還是太重了,實木的大犁加上鐵片,和他家裡那些現代材料改良的空心犁沒法比。
但是材料這個東西,小白也是真的沒有辦法。
楊頌斬釘截鐵道:「很好,臣從沒用過這麼好用的犁!」
楊德心想,他爹以前應該也沒用過什麼犁吧,他就是下田親耕,也是牽牛的那一個。
其他人都沉浸在新犁更好用,更方便、更節省人力的興奮之中,小白開始考慮在薊州推廣曲轅犁的事。
目前的大晉,小農經濟的這個「小農」,指的是貴族、地方大戶之類的人,類似漁陽縣裡的田家、張家這種,還是持續了幾百年的貴族組織生產形式。
他們有人,有牛,有工具,像這些薊州百姓和劉芍那樣的小白記憶中的「小農戶」,是諸國爭霸以後多起來的。
小農戶他們有了人身自由,有了耕地,但是其他牛、織布機、農具之類的生產資料,還是比不上貴族們手裡的東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