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後續還有些安排,但風險遠不及前頭做的這些,無需如此掛心。
謝宜瑤看向靈鵲:「這趟下來,江夏王給的錢財還有多少盈餘?」
靈鵲替謝宜瑤分擔理帳事務,做得很是得心應手。一些重要的數目她向來熟記於心,加上她心算本領很強,稍一思考,便給出了回答。
就算早有預計,但聽到靈鵲報的數字時,謝宜瑤還是吃了一驚。
這可真是一筆划算的買賣啊!
這幾年謝宜瑤名下的田宅雖然也讓她的「開源」之計大有成效,但減去公主第和豢養私兵的支出,一年的盈餘都遠不及她這次從謝沖手指間流下的碎金碎銀中撈到的多。
有錢,很多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
譬如北伐大捷後,謝況有意持續與北燕交戰,但這錢糧的支出是個大口子。
謝況這幾年在尚佛和修宮上的花費漸漸多了起來,饒是日漸增長的賦稅也不能彌補上這個缺口,因此軍費將會短缺顯然可以遇見的。
他不捨得削減佛事的開支,只好明里暗裡覥著臉向大臣們討要,前些日子就公然在朝堂上督促有司籌措軍費,實際上卻另有所指。
謝沖那個吝嗇鬼是肯定只會捐出一小筆錢充門面的,至於其他的王公貴族們,也只能指望著他們的良心,和對皇帝的畏懼。
謝宜瑤深知單純靠討好是不可能獲得謝況的重視的,她得給謝況帶了實打實的好處才行。
而且謝況是能知道她名下有多處利潤頗豐的田產商鋪的,但她平日很少有大額的支出,若是哪天謝況心血來潮,想查查謝宜瑤賺來的錢都用在了何處,可就麻煩了。
這次恰好剛從謝沖身上薅到這筆錢,若能借著她的名義轉手給謝況,正好還能在帳面上圓過去。
順勢還能替謝況解了軍費的燃眉之急,豈不美哉?
……
咸寧六年夏,江夏王謝沖生母賀太妃去世。
太妃病得很突然,謝沖親自在旁侍疾,但太妃沒能挺過去。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即使是皇室也不能免俗。太妃是當今皇帝的庶母,因此不僅謝沖掛職在家,謝況也以此為藉口推脫了些不緊要的事務。
就連選尚公主等事都被擱置了,謝宜琬的夫婿已經定了人選,只是推遲定期,而謝宜臻的年齡尚且還可以拖一拖。
說到婚事,在謝宜瑤的庇護下,沈蘊芳總算是徹底和家裡人打贏了勝仗。
雖說她不願成婚的名聲早就遍布京城,也早就選不到夫婿了,但能讓沈家人願意真正同意不再逼她結婚,沈蘊芳還是費了好一番功夫的。
然而如今京城中,不少人都知道沈家娘子和臨淮公主關係是極其好的,而臨淮公主又是當今皇帝的嫡長女,頗受寵愛,因此也沒幾個敢明目張胆指責沈蘊芳。
而崔朝華則有另類的幸運,她眼光刁鑽,否定了好幾個崔暉為她挑的夫婿人選,崔暉還以為她也要學沈家女一般終身不嫁,誰知她竟親自挑了個滿意的丈夫人選。
若不是遇上太妃薨逝,不日便是婚期了。
不過崔朝華早就給謝宜瑤吃了定心丸,她將來仍會住在京城,並且繼續到公主第來給袁敬亭講學的,她很喜愛這個孩子,也珍惜教授她知識的機會,不會因為婚姻而變。
賀太妃的過世讓不少人放慢了正在做的事,卻也讓一些人人加速了步伐。
借著為生母守喪的由頭,謝沖日日在王府中謀劃著名他的大業。
雖然面對謝宜瑤,他還是那套「自保」「對抗太子」的說辭,但謝宜瑤知道,謝沖早就已經生了異心。
謝沖很擅長通權達變,這是好聽的說法,說難聽些,就是見風使舵。
雖然他已經私下都開始招兵買馬了,也不能說他就已經定下了謀反的心思,走一步看一步,這些謝沖固有的做事法則。
然而,不論謝沖是否會踏出最後一步,都不影響到謝宜瑤的計劃。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
與此同時,宮城當中,亦有人正在煩惱。
雖然今日是休沐日,謝況卻仍然在文德殿處理政務,並未休息片刻。
前線一觸即發,這北燕和南楚之間,卻出了一樁事。
咸寧元年,也就是謝況剛當上皇帝那一年,北燕的皇室正沉迷內鬥,皇帝的親叔父謀逆敗露被賜死,他所生的兒子全被除籍,有牽扯的也被賜死。
五年過去,這幾個被除籍的宗室子境遇很糟糕。尤其是幾位年紀不小了的,不願過落魄的生活,但也沒有東山再起的途徑,於是有兄弟數人結伴南奔,投奔楚國。
南北對立以來,宗室或貴族互相投奔敵國並非罕事,謝況也向來都會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