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都有公主出家,只要得皇帝寵愛,照樣也活得很自在。楚皇后捨不得女兒離開身邊,但斷塵絕俗總比活不過三十歲好,她拭去眼淚,握著小公主的手,輕聲哄道:「阿檀,你父皇給你改個新名字,好不好?」
「好呀,」小公主微微點了點頭,「新名字……叫什麼?」
「叫『聞禪』,參禪的禪。」皇帝把手搭在她們母女倆的手背上,「你與佛法有緣,以後要多多親近佛門,朕給你找了位先生,等你身體好起來了,就跟著他修行。」
宮裡信佛信道的都有,小公主倒是不排斥這些,甚至還會仰頭安慰楚皇后:「阿娘,不哭了,您放心吧,父皇說我會好起來的。」
延壽五年,公主聞禪出家為比丘尼,拜覺慧寺通明禪師為師,法號「持明」。
聞禪一直住在京郊萬壽山慈雲寺中,楚皇后在世時,每年恨不得來探望她八百遍,有時也會接她回宮探望皇帝;但自延壽八年皇后病逝後,皇帝移寵於貴妃符氏,中宮大權旁落,宮中與慈雲寺的往來日漸疏遠,聞禪這個女兒在皇帝心中也越來越淡薄,及至許貴妃得寵,宮中已無人提起聞禪,倒是誤打誤撞達成了真正的「斷絕塵緣」。
這些年裡聞禪幽居佛寺,除了念經就是讀書,偶爾也能聽說一些朝廷的消息,比如太子謀反、邊境動亂、北方大旱百姓餓死,她隱約覺得這些不是什麼好兆頭,但遙望京城,又是一片歌舞昇平。
她站在世俗之外、雲端之上,摸不透紅塵里的人都在想些什麼。
年幼時通明禪師給她下了一道讖語,說她命中有劫難,三十歲是一道生死關。到延壽二十三年時,通明禪師早已作古,聞禪自己數著年頭,每天都坐在寺里等著天上掉雷——對她來說,那道刻在命數中的劫難就像天雷一樣莫測,除了純粹的倒霉,她想不到還有什麼莫名奇妙的理由會波及到她這孑然一身的世外之人。
當年在宮中侍奉她的兩個宮女纖雲、飛星隨她一同出家,法號靜雲、靜空,也負責日常與宮中的聯繫往來。這年秋天,寺中照例收到了宮中送來的米麵糧食,靜雲盯著他們收倉入庫,回來後眉頭緊皺,找了個沒人的時候悄悄稟告聞禪:「殿下,我剛才聽來送份例的內侍們私下裡議論,外頭好像打仗了,這次比之前都嚴重。如今宮裡頭人心惶惶,城中有不少百姓已經帶著家人逃走了。」
聞禪心裡忽悠一下,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戰事是從哪裡起來的?叛軍頭領是誰?」
靜雲道:「叛亂的是湯山大都督,姓氏怪少見的,叫相歸海,是寶相花的『相』字。而且不光是他,還有北邊那些蠻夷也造反了。」她惴惴地問,「殿下,兆京該不會……」
這誰能說得准呢?
她既不是皇帝,也不是文臣武將,況且就連這些人自己也未必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沒事。」聞禪只能憑直覺安慰她,「天子還在兆京呢,一國之都,有幾十萬大軍拱衛,不會那麼容易陷落的。」
靜雲「嗯」了一聲,勉強打起精神去忙別的事了,但聞禪與她相處了這麼多年,看得出她心裡終究不安,似乎連山上吹來的秋風都帶上了肅殺之氣。
這就是我命中的劫難嗎?晚上睡不著的時候,聞禪在心中默默地問自己。
京中承平日久,戰事聽起來就像邊境那麼遙遠,不光是聞禪,很多京城的百姓都對戰爭沒有具體的概念。如果真到了兵臨城下的那一天,她要帶著人跑嗎?還是閉門固守不出?或者躲進山林中避難?
十月,叛軍逼近平京。平京雖地勢開闊平坦,但由於平京太守薛禁守城得力,背後有奉義、保寧二郡的援軍和江南的糧草支撐,叛軍又被武原軍咬住了尾巴,雙方形成僵持之勢,局勢似乎正漸漸穩定下來。
活過一日算一日,兆京百姓過了一個膽戰心驚的年。誰知次年三月,平京太守薛禁被城中叛徒毒殺,頭顱獻予叛軍,平京城告破。局勢急轉直下,皇帝不堪打擊,心力交瘁中突然病危,匆忙傳位于越王聞琥。
三日後,皇帝駕崩,許貴妃等一眾嬪妃均被迫殉葬,無論是身在前線的燕王聞琢,還是在山上修行的聞禪,都沒有得到任何消息。
叛軍勢如破竹,一路西進,眼看即將逼近兆京,就在這千鈞一髮的危難關頭,新帝竟然領著一班心腹近臣,在禁軍的護送下不聲不響地連夜出京,逃往江南避禍。
半個朝廷、以及所有兆京百姓,都被他轉身拋進了虎口裡。
延壽二十四年,四月的米糧沒有如期送上山,聞禪考慮的問題也沒有派上用場。
兆京城破當日,一隊叛軍圍住萬壽山,重甲兵把慈雲寺翻了個底朝天,從後山抓出了藏匿的聞禪,當著她的面殺死了靜雲靜空以及寺里所有人口,然後將整座慈雲寺付之一炬。
他們唯獨留下了聞禪的性命,將她帶到宮中關押起來,還抓了幾個內侍宮女「伺候」她,尖銳之物一概不許近身,門外派重兵把守,任何人不准靠近宮室一步。
那日慘烈的火光和血色不斷地在她眼前交錯閃動,聞禪吃不下飯,閉不上眼,不辨晨昏,時刻都能聽見宮牆那頭傳來女人的慘叫和隆隆鼓聲。她問旁邊的人那是什麼聲音,但是沒有人敢回答她,所有宮人都像被毒啞了一樣,只會不斷地搖頭和躲避。
「你們到底要幹什麼?」
聞禪摔了一切能摔的東西,徒勞地扯著一個人的衣袖,恍惚沙啞地問:「為什麼不殺了我?說話……說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