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雖如此,他還是跟楊新覺一起追問:「什麼用?」
安蘊秀舉杯笑道:「能換取你我片刻心情愉悅,便足夠了。」
第52章約定
楊新覺不能久留, 故而他們休整一日,第二天就去了茶園和工廠。他對貧窮邊縣一朝奔小康的經濟形勢十分好奇,問東問西, 安蘊秀也知無不言, 儘量讓自己的實踐變成於戶部有益的東西。
「不過荒山茶揚名後,合該維護這份聲譽, 怎麼還由著草藥布藝這些隨處可見的東西分流呢?」
安蘊秀道:「這個問題,白朔來說。」
白朔愣了一下,立刻上前解釋。
自從跟在知縣身邊, 安大人與時先生傾囊相授,他不但要學經史子集, 政務策論也接觸了不少, 這都是以前沒有機會見識到的。兩位大人學識淵博, 尤其是安大人, 總會在民生之事上有獨到見解,走動調查時也總不忘叫上自己。
幾個月下來, 他提筆再寫策論時比之以往順暢不少, 終於有點摸著門道的感覺了。
白朔感念這份恩德,他本就對行商有興趣, 這下算是找到了益友良師,因此每次外出公幹都很是帶勁, 安大人指哪兒打哪兒, 幹什麼都沖在最前面。
這邊楊新覺也在白朔的解釋下弄清了緣由, 連連感嘆「原來如此」。
奉山縣最初揚名的是荒山茶,可在安蘊秀的授意下, 草藥、礦物、山貨等物品也跟隨商隊賣出去,久而久之便只剩「奉山」這個頭銜。到現在, 即便不再跟隨荒山茶的商隊,眾人自行組隊行商也有人買帳。
由此產生的採藥、培育、工匠、舵手等職位自然不必多說,安蘊秀走遍奉山統計人口時發覺,人口已經由她初來時的七千增至一萬,更可喜的是,流民幾乎已經消失殆盡。
有知縣統籌大局,他們只要肯干,隨便找個活計便能營生。加把勁還有望給自己蓋間敞亮屋子,自然是不願過回露宿街頭的流民生活了。
楊新覺剛想到這一點,就有幾隻羔羊從面前跑過,他一樂:「喲,還餵上羊了?」
「沒聽你說起還餵了牛羊啊。」
「我要事事都親自去辦那不得累死。」安蘊秀沒好氣道,「大家有什麼點子去做就是了,我的任務是為這些點子保駕護航。」
畜牧的事她確實不知道,只是聽說前段日子李老家的牛產了兩隻牛犢,隔壁村子的村長用糧食換了一隻回去,說是見年輕人風風火火的自己也閒不住。看樣子,有這樣想法的村民還不少呢。
「大家知道有你托底,才敢去嘗試這些想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