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過去,簡直不可思議,秦國與秦王向來以「虎狼之國」與「暴君」的面目示人,他們幾時需要「仁德」這種好聽但無用的名聲了?
可眼下,秦王與李斯就是決定這麼做,其他秦國大臣雖困惑不解,但此事反正也沒有損害到他們的利益,他們自然不會跳出來反對新法。
由於此次變法沒怎麼侵害秦國現有階層的權益,李斯的新法推行的頗為順利,沒遇到什麼大的阻力。
不過,秦國朝臣們對李斯的感觀仍然不怎麼好。
究其原因,《墾草令》當初限制的不只是黔首,也對朝中官員及王公貴族進行了限制。
譬如《墾草令》中規定,官吏不准將當日的政務拖延到次日,這便限制了官吏們的行事作風。
權貴之家需要根據人口數量來增加賦稅,以此來限制這些人家養門客。
卿大夫與貴族之家,除嫡長子外,其餘的子嗣需要承擔徭役與賦稅。倘若他們想要免除家中子弟的徭役,需要花費比黔首家更高的代價。
……
商鞅不僅對黔首們管頭管腳,對官員及貴族們也管頭管腳,剝奪了他們的諸多特權,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也難怪許多人明知商鞅變法對秦國意義重大,卻仍對商鞅恨之入骨。
當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之時,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一心為公,毫無怨言?
李斯所變的新法放鬆了對黔首們的許多管制,卻沒放鬆對官員和貴族們的管制。
兩相對比之下,秦國大臣與貴族們對李斯的印象自然好不起來。
哪怕李斯為人圓滑,在變法的過程中已經儘可能爭取這些人的好感,也仍然效果有限。
畢竟,這之間的落差實在是太大了,他們甚至有種自己比不上黔首的錯覺。
況且,李斯現在所變之法沒有損害到秦國大臣與貴族們的利益,不等於未來不會損害到他們的利益呀。
他們可是聽秦王透過口風的,變法不會只有這麼一次,之後還會有第二次甚至第三次。
如今,秦王政視李斯如「商君」,而對於「商君」這類人物,秦國大臣們皆是心中尊敬,卻難以與之親近。
他們生怕哪一日,自己與自己所在的家族就成了李斯殺雞儆猴的典範。
李斯在見到秦國的王公貴族們對待自己的態度之時,也只能露出一聲苦笑。
其實,在他接下變法重任之時,就明白,自己多半要做秦王手中的一把刀,秦國朝堂上只忠於秦王的孤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