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宮門口站了很久,暮色四合時,他才終於轉身回到自己的宮殿之中。
……
開年之時,按照慣例,各國國君都會互送年禮。
除非是兩國正在打仗,或者直接斷交了,否則,這點面子功夫還是得做的。
往年秦國送到山東六國的年禮,都是隨便送上一份,六國為了不得罪秦國,往往會備上一份厚禮。
但今年,秦王卻專程派了姚賈、頓弱以及綱成君蔡澤前往六國之地。
當各國國君聽說秦國來送禮的不是什麼無名小卒,而是秦王的心腹時,心中下意識地就對此事多了幾分重視。
魏國,魏王增一聽到姚賈的名字,頭皮就開始發麻。
他對著左右之人感嘆道:「也不知這秦王究竟意欲何為……」
平日里對他們說打就打也就罷了,可別好好一個年都讓他們過不安生啊。
身處邯鄲的趙王偃也是類似的想法。
至於燕王喜……自從他上回差點兒讓東胡人給干翻,最後還得靠秦軍來救援,他已經沒有任何想法了,苟得一日是一日吧。
韓王然的想法與燕王喜差不多,韓國已經被秦國啃得沒幾塊地兒了,且韓國本身又與秦接壤,等同於秦國嘴邊的一塊肥肉。
只要秦王政不直接派兵來攻打韓國,他哪怕派人來羞辱韓王然,韓王然都會說秦王說得好,說得對。
遠在臨淄的齊王建倒是不怎麼擔心,他向來緊跟秦王的步伐,秦王應該不會對他下狠手。
楚王完身子越發不好了,這次沒有親自出面。
代楚王收下秦國送來的年禮的,是春申君黃歇。
當黃歇從頓弱手中接過裝訂成冊的《楚辭》時,十分驚訝。
黃歇才學過人,又喜好讀書。屈原所作之辭,他自然也是拜讀過的。
只是,黃歇沒有料到,那些長而優美的詩句,竟能被裝訂在幾本冊子上——屈原在作這些詩句之時,不知費了多少竹簡。
黃歇幾乎立刻意識到,這輕薄的紙張,會給當今之世帶來怎樣的變化。
「這紙……」
「這紙便是秦王贈予楚王的年禮之一,代表著我秦國與楚國交好的誠意。」
頓弱笑吟吟地道:「我觀春申君面有薄汗,我這裡有些手紙,春申君不如拿去擦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