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完全超出了嬴政的認知。
春秋戰國數百年征伐,一個國家的滅亡,往往是被另一個大國所吞併,嬴政還從未見過哪國的黔首主動站出來,推翻該國王室。
一群地里刨食的人,怎會有這樣的膽量?又怎能爆發出如此巨大的力量來?
李令月在聽了嬴政的話之後,對他道:「說來,這農民起義,還是起源於陛下的大秦呢。」
「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前往服役的過程中,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帶著與他們一起服役之人,為天下反秦吹響了號角……」
第047章
「自秦以後,歷朝歷代,農民起義便未曾消失過。每逢災荒年間,有百姓活不下去了,便會起來造反。」
李令月認真地道:「這便是我們這些後世之人愈發看重民生的緣由。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了,卻在百姓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告訴他們,當他們走投無路之時,他們還可以選擇揭竿而起。」
「百姓們雖然可能沒讀過多少書,不懂得什麼大道理。但他們也知道誰對他們好,誰對他們不好。他們中大多數人,只是想安安穩穩地活下去。」
「對於許多人而言,他們其實並不在乎統治他們的,究竟是嬴家,是劉家,是楊家還是李家。誰能讓他們好好活下去,他們便會擁護誰。正因如此,我們不該輕賤他們。從功利的角度來說,百姓也是一個國家的重要資產,人口多了,心向朝廷,朝廷的力量亦會得到增強。」
「天災人禍之事,是我們改變不了的。我們只能儘可能照顧到更多的百姓,讓他們不至於因為活不下去而謀逆。」
「愛民如子,不僅僅對百姓有好處,對統治者自身亦有莫大好處。」
嬴政靜靜地聽完了李令月的話。
無論是他,還是戰國的其他君主,都不怎麼把黔首當回事兒。他們的眼中只看得到與他們同一階層的王族貴胄,亦或是有才能的士人。
在他們看來,黔首就是一群沉默的背景板,不值得多加關注。
但自李令月向嬴政闡述了後世漢朝的統治理念之後,尤其是在得知「民心」無形間為漢朝續了許多年壽命之後,嬴政便開始重視起「民心」來。否則,他也不會在變法條款中增加諸多惠民措施,更不會有意改變他自身以及秦國在尋常黔首心目中的形象。
李令月今日的一番話,再一次將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明明白白地擺在了嬴政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