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興兵反隋的豪傑,李唐能拉攏的就拉攏,招降不來的就剿滅。在經歷了數場大戰之後,動盪不安的天下終於初初平定了下來。
然而這時,剛剛晉升為皇族的李家內部又爆發了矛盾。
李淵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立李世民為天策上將。
因李世民功高震主,李淵頗為忌憚這個次子,便扶持李建成與李世民相鬥,放任李建成一派與李世民一派矛盾激化……
「若換做尋常開國皇帝,忌憚自己手底下的功勳武將,想著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我雖不贊同,但還算能夠理解。我們家老祖宗這做法,我是當真不理解了。有一個既能馬上平天下,又能馬下治國的兒子,難道不好嗎?」
李令月一點兒也沒有避先人諱的意思,李淵敢做,她就敢說咯。更何況,說起李唐的歷史,總是繞不開玄武門之變這一段的。
她跟嬴政吐槽道:「還有,高祖他忌憚兒子也就罷了,連女兒的兵權也收……嘖嘖。若是留著我平陽姑祖母的兵權,指不定還能制衡一下我太宗阿翁呢。」
為李家江山蕩平天下的那一撥武將,大部分都是與李世民親厚之人,還有一部分則是中立派。
李淵想的倒是美,奪了平陽公主的兵權,拿來交給他信得過的人。可他信得過的人里,有能與李世民手底下那幫子能人相抗衡的武將嗎?
嬴政聞言,淡淡道:「唯有自身能力不足者,才會忌憚朝中能臣。」
若他有這樣一雙才華出眾的兒女,他定會將這兩人都使喚起來,才不會卸了女兒的兵權,讓女兒在後院蹉跎。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只要能夠為他辦好差事的,都是好孩子。
李淵的做派在嬴政看來,簡直暴殄天物。
思及那到底是李令月的老祖宗,嬴政到底沒說出更難聽的話來。只是他心中對李淵的心性,是不怎麼看得上的。
「其實我阿翁這人,既重情又重名聲,高祖若是不搞制衡那一套,百般猜忌打壓我阿翁,而是冊封我阿翁為太子,平日裡見了我阿翁多說幾句暖心的話。我阿翁還真會心甘情願給高祖當牛做馬,不越雷池半步。隱太子李建成,興許也能有個善終。」
可惜,李淵將李建成擺在了李世民的對立面。而奪嫡之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李建成、李元吉一派與李世民一派勢同水火,太子一脈欲奪李世民兵權,置李世民於死地,李世民自也不肯引頸就戮。最終,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殘,李建成、李元吉一脈被盡數斬殺,實在讓人唏噓。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被迫退位,貞觀之治的時代正式降臨。
李世民對外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等國,對內愛惜民力,肅清吏治,讓百姓休養生息,大唐漸漸從隋末的凋敝中緩過了勁兒來。
「我阿翁什麼都好,就是這培養繼承人方面,頗有向秦皇漢武看齊的意思。」李令月道。
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