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李令月所說的這個「均田制」,與當初周王朝實行的「井田制」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譬如兩者都是拿出國家的土地,租給底下的人種,且都規定了這土地只能供這些耕種者使用,不能隨意買賣。
若說其中有什麼不同,便是這「均田制」是直接將田地分發到種地的黔首手中,由黔首來繳納賦稅。「井田制」則是周天子將田地租借給底下的諸侯,諸侯又將土地租借給卿大夫與臣屬等,屆時,諸侯及其手下的卿大夫給周天子繳納賦稅。
坐擁這些田地的諸侯與卿大夫經過代代積累,勢力會變得越來越強。而在井田上辛苦勞作的黔首們,則沒有任何好處可拿,他們在耕種之時自然也提不起幹勁。
一百多年前,商鞅看出了「井田制」的種種弊端,於是,在變法的過程中,他「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私有化。秦國的黔首想要獲得土地和爵位,便得拿軍功來換,上戰場去拼。
正因如此,大秦銳士才會如此悍勇,聞戰則喜。
這種獲取田地的方式,在戰時沒什麼問題,待天下平定之後,他又該將這一條換成哪種策略?
若是像李令月的大唐一樣,採用均田制,大秦與六國之地有沒有那麼多的田地?
嬴政漸漸皺起了眉。
秦國的軍功制是按照人頭來的,斬了幾顆敵人的頭顱,都對應著不同的爵位及田地獎勵標準。
若秦國大軍當真按照嬴政原計劃的那樣,逐一推平六國。等到六國滅亡之日,別說拿出無主之地來實施「均田制」了,嬴政很可能連本應兌現的軍功制獎勵都給不出來——六國的土地是有限的,即使是他,也不可能憑空變出許多地來啊。
總不能把在戰場上立下軍功的老秦人都遷到六國之地去種地,讓原六國之地的黔首無地可種吧?若嬴政真這麼做,便又要滋生一場動亂了。
也是在此刻,嬴政下定了決心,對待六國,要儘可能以攻心為主,最好是能不費一兵一卒,直接勸說他們投降,將他們的城池與黔首納入到秦的管理下。
若六國國君實在不肯投降,嬴政也要儘可能減小戰爭的規模。如此一來,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軍功制無法兌現的矛盾。
待嬴政完成一統六國任務之後,再對土地這一塊的律法進行變更——而這一塊,往往也是最得罪人的。
用一種新的律法來替代軍功制,給黔首們一條新的上升通道……
一時之間,嬴政陷入了沉思中。
這時,李令月又對他道:「陛下莫要輕視文教方面的力量。馬上打天下,馬下治天下。文教的功效雖非立竿見影,卻潛移默化,影響深遠。」=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