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對此並沒有發表什麼看法。
只要能夠讓王朝一直繁榮昌盛下去,他並不在意上位的究竟是兒子還是女兒。
雖說武皇以外姓之人的身份奪位之事讓嬴政感到有些微妙,但一想到武皇終究會把權柄歸還給李家之人,這點微妙也不算什麼了。
也許正如李令月所說,讓自家能耐的皇后、太后代為掌管皇權,比讓自家蠢兒子上位要強得多。蠢兒子會敗家,能耐的皇后、太后卻能讓皇位實現平穩過渡,指不定還能擴大家產。
當然,這皇后、太后必須腦子拎得清才行。若是如趙姬這種蠢到要將自己兒子的江山拿去拱手送給情夫的,就罷了。
不過,像趙姬這類人,在後世的王朝中,多半也當不了垂簾聽政的攝政太后,但凡她的皇帝丈夫腦子清醒些,就不會把幼子與江山託付給她。
「我身處權力的中心,見過了宮闈的詭秘風雲,也感受過身不由己的滋味兒。我不願如我大唐其餘公主一般,到了年齡便被許嫁出去。恰好,我武力過人,與我的太宗阿翁有諸多相似之處。於是,我主動站了出來,為我阿娘收攏了我阿翁留下的玄甲軍——這支隊伍本是我阿翁留給我阿耶的衛隊,將領雖對我阿翁、阿耶忠心耿耿,但並不如何聽我阿娘的指揮。」
「我年滿十三歲時,東突厥降而復叛,我主動向阿娘請纓戍邊。自此便開始鎮守安西四鎮……」
一直以來,嬴政對李令月的認知都是片面的。
但今日,在李令月的敘述中,他「看」到了一個更為完整的李令月。
最初的李令月,並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公主,但在看清了權力的無情之後,為了掌握自身的命運,她開始爭權奪利。
當她的才幹逐漸展現出來,當她發現,原來她還能做到更多事情之後,她便越發不甘居於人後。
她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這個位置。
想要獲得什麼,便拿什麼來換,這很公平。
在與李令月的那次親密中,嬴政曾觸及她身上留下的道道新傷舊傷,那些傷痕便是她的功勳。
當她的兄長們都在繁華富庶之地過著安逸的生活之時,是她站出來保家衛國,平定邊患,又讓邊陲小鎮從動盪不安漸漸變得富裕了許多。
唐太宗之時,雖滅了回紇、高昌、焉耆、龜茲等國,並在龜茲、焉耆、于闐、疏勒設置安西四鎮,但他並未讓這些國家徹底歸心。
對於開疆擴土而言,占領土地,往往只是一個開始。如何將這些土地真正納入王朝的管控,才是重中之重。
李令月擔任安西節度使後,用經濟、文化等手段,不斷消化著打下來的土地,同時也蠶食著周邊各國,加強大唐對這些國家的管控,並讓這些國家的百姓認可自己大唐人的身份。一些未被納入大唐管轄範圍中的別國百姓,也因大唐人待遇甚好而嚮往著成為大唐人。
若是這樣的李令月不配為儲,還有誰配?她那些只會高談闊論的兄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