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的這番話,聽在李牧耳中,與秦國要吞併趙國沒什麼區別。
豈有此理!秦王近些時日以來,未再四處攻伐,趙國上下還以為那秦王轉性了。沒想到,秦王只是將他的狼子野心藏得更深了!
李牧很快便意識到,秦王派秦軍入趙的真正目的,是要收買人心。可他無法拒絕秦軍的幫助,因為此時,趙國的黔首們的確需要來自外部的支援。
然而,李牧越是意識到這一點,便越是心塞。
為何連秦王都知道派人來趙地安撫黔首,穩定人心,趙王卻只關心這場災荒會不會影響他的生活?
在這一刻,一種深深的悲哀和無力感充盈於李牧心間。
這人吶,就怕對比。若是沒有秦王的種種舉措在這裡擺著,他和趙地的黔首們興許不會對趙王產生什麼想法。
但偏生,趙王沒有做的事,秦王做了;趙王不曾關心的事,秦王關心了。
秦王做得越多,做得越好,便越是顯出趙王的失職來。
李牧嘆了口氣,決定將秦人的陰謀,將他的想法都告知趙王。可根據他對趙王的了解,趙王不是一位能夠虛心納諫的君主。他喜歡聽阿諛奉承之語,而不喜歡聽別人對他的指摘。
李牧若是將趙王拿來和秦王做對比,說趙王不如秦王——雖然這是事實,但趙王只怕又要惱了。
但李牧別無選擇,有些話,總得有人來說,有些事,總得有人來做。
當沒有一人敢在趙王面前說真話之時,當沒有人敢於直言指責趙王過錯之時,趙國便真的沒有一點兒指望了。
李牧在寫好奏摺之後,便命人快馬加鞭地送去了邯鄲。
收到他書信的趙王偃勃然大怒:「瞧瞧這李牧說的什麼話!秦王好心派人來幫助我趙國,他居然說秦國這是意圖吞併我趙國,這簡直就是在挑撥我趙國與秦國的關係!」
郭開撿起那份被趙王掃到地上的竹簡,仔仔細細地將那封奏摺從頭讀到尾。
深諳趙王偃心理的他立馬與趙王偃同仇敵愾:「那李牧著實不像話,居然說王上不如秦王!臣承認,那秦王的確英明神武,可王上既然能與秦王保持良好的關係,說明王上與秦王都是難得的明主!李牧不僅貶低了王上,也貶低了秦王的眼光!」
郭開雖未明著夸趙王偃,但他話里話外將趙王偃與秦王政相提並論,讓趙王偃聽得十分舒坦。
對,就是這樣沒錯。秦王是一代聖君,與秦王交好的他,自然也是一代聖君。
他與秦王是一類人,他何必非要與秦王爭個高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