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令月道:「你明知道雎陽的重要性,卻不肯為雎陽提供一星半點兒的幫助,不就是將責任轉嫁給了雎陽的守護者嗎?在這方面,你也不過是個可恥的逃避者罷了。」
當初,對於是留下來與叛軍做抗爭,還是跟著李隆基一起逃命,李亨是猶豫過的。
若不是他的兒子李倓一力勸說他留下來與叛軍做抗爭,若不是對李隆基感到失望的大臣們也有這方面的意思,若不是挺身而出收復河山能夠為他博一個美名,能夠讓他撇開李隆基坐上帝位,李亨未必會選擇站出來。
他遇事之後優先考慮自身的利益,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對於大唐而言,李亨於亂世之中收復了兩京,勉強穩住了大唐江山,算是有些功績的。
可他的評價並不算多好,其根源就在於他能夠平定叛亂,並不是他本人多麼能耐,而是他的周圍還有一批對大唐忠心耿耿的臣子。
這些臣子用他們的血肉和脊梁骨,共同穩住了大唐的江山。
在平叛的過程中,李亨甚至是在幫倒忙的。
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三年,安祿山後院起火——他的兒子安慶緒弒父篡位,叛軍經歷了一陣內部動盪的時期。
這時,謀士李泌勸說李亨直搗黃龍,徹底消滅叛軍的有生力量,李亨卻沒有聽從李泌的意見,固執地選擇按兵不動,導致錯失良機。
安慶緒在整頓好軍隊之後,再度率領叛軍與唐軍作戰。
李亨為了「吸取」安祿山做大的「教訓」,對武將頗多防範。他在前線並不設置元帥,而是命令他所信任的宦官魚朝恩監軍。
魚朝恩一介宦官,不過是憑著李亨的信任才能坐上高位。他一個在富貴鄉權勢場裡摸爬滾打的人,能有什麼軍事素養?
很快,唐軍便不出所料地吃了敗仗。魚朝恩將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李亨又不問青紅皂白地罷了郭子儀的兵權。
可以說,大唐藩鎮割據之禍,自李隆基而起,宦官干政之禍,卻是自李亨而起。
當初勸說李亨挺身而出重整河山的李倓為人頗為正直,向李亨直陳一些奸佞之過,李亨反而聽信奸佞的讒言,下旨賜死了李倓。
看到宦官們囂張跋扈的情形後,在場的大臣們都不由唏噓感嘆。
如今的他們,並不把宮內侍奉帝王的內侍放在眼中,他們何曾預料到,不過短短數年,十數年功夫,宦官居然就能仰仗著帝王的信任,在朝堂上跟他們平起平坐了呢?
李隆基的種種行徑固然讓人鄙夷不恥,李亨除了在收復兩京一事上有些功勞之外,別的事也讓人著實難評。
大唐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熒幕中給出的信息量太大,周圍的大臣們一時被這些信息砸得有點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