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人認為我阿翁不肯答應他們的和親請求,是隔壁的吐谷渾從中作梗,於是便發兵攻打吐谷渾。一則是給吐谷渾(青海地區)一個教訓,二則是向我大唐展示它的實力。」
「我阿翁在見識過吐蕃王朝的實力之後,發現松贊干布治下的吐蕃王朝不可小覷。於是,他在權衡利弊之後,終於鬆口,將我大唐的一名宗室女冊封為公主,送去與松贊干布和親。這位公主便是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是一位忠實的佛教徒。她在入藏之時,不僅帶了大量的工匠、醫師、種子和布匹等物,還帶去了大量的佛教典籍和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的等身像。文成公主出嫁時,我還未曾出生,倒是無緣得見公主的送嫁隊伍出京的盛況。」
「據我阿耶阿娘說,文成公主並不僅僅是作為我大唐公主去藏地完成和親使命的,她也有自己的抱負。」
對於一名佛教徒而言,這抱負,自然就是將佛教傳入藏地,讓佛法在藏地生根,讓佛法化解吐蕃上層人心中的戾氣,撫慰吐蕃底層人的痛苦。
這既是文成公主的期盼,也是大唐願意見到的場面。
「此前,藏地的信仰一直被苯教把持著——如今在藏地如日中天的噶爾家族所信奉的,便是苯教。」
嬴政本人對於這些所謂的宗教、信仰或者思想都不感冒。在他看來,無論是哪種思想,哪種學說,都是為他的統治服務的。
對他的統治有用的學說都是好學說。反過來,對他的統治無用的學說,哪怕別人吹破了天,他也覺得毫無價值。
但見過百家爭鳴盛況的嬴政顯然也明白,人們能夠為自己的信仰發揮出怎樣的力量來。
在聽到李令月的話後,嬴政迅速反應了過來:「你們打算跟當地的本土教派爭奪信仰?那噶爾家族必定會對你們深惡痛絕!」
「你說對了。噶爾家族,包括其他的一些苯教的忠實信徒,對於文成公主在藏地大肆傳播佛教一事感到不滿。偏偏「藏地始皇帝」松贊干布本人也信奉佛教,他不僅與文成公主探討佛法,了解大唐的佛法,還親自派遣使臣去佛教的起源地——天竺國學習佛法。」
「在松贊干布的大力支持下,佛法便在藏地蓬蓬勃勃的發展了起來。」
「道理很簡單,比起殘酷的苯教,引導人們向善的佛教自然更得人心。況且,推崇佛教的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都是為藏地帶來了切實好處的人。吐蕃的許多百姓自然更願意相信佛法能夠給他們帶來幸福。」
「松贊干布去世了,他的孫子芒松芒贊繼位。芒松芒贊與信奉苯教的權臣噶爾家族之間展開了一場惡鬥,最終險勝。芒松芒贊雖然與噶爾家族利益相衝突,但他們有時候利益又是一致的。比如,他們都眼紅我大唐在絲綢之路上的收益,想要將安西四鎮從我大唐手中奪走。」
「我去你們大秦之前的那場仗,就是跟吐蕃人打的。」
「現在,芒松芒贊也去世了,吐蕃的贊普正年幼,而吐蕃王朝的大權重新回到了對我們懷有敵意的噶爾家族手中。」李令月的臉上,有著罕見的冷酷之色:「我決定不再等待,我要將吐蕃納入大唐的版圖。」
特別是,李令月在經歷過後世的安史之亂後,就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完成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