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公主資質比皇子更高,且她本人也有意向成為儲君,那麼為了規避風險,她完全可以提前誕下繼承人,繼位後減少生育或者不再生育。若是她不想生育,或者生下的繼承人不幸夭折,她也可以在宗室近枝中選擇資質優秀的繼承人。
武皇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首要考慮的是對方的資質和心性,而不是其他的東西。與其提前擔心女繼承人難產,倒不如擔心擔心萬一退而求其次,選了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上位敗光了祖上的基業該如何是好。
子嗣之事總有解決的辦法,若是選了個昏庸之人上位,那才是真正的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年幼的杜松芒布傑初來乍到,看著武皇與朝中重臣的爭論,並沒有貿然插嘴。當然,他也知道,他在大唐朝堂上還沒有什麼分量,這里並沒有他插嘴的餘地。
他只是默默將武皇對公主和皇子同樣看重這件事記在了心中。
杜松芒布傑瞥了那兩個襁褓一眼,心中暗道,或許,還應該再加個限定條件——武皇對那位太女殿下生的孩子一視同仁地看重。
這時,站在杜松芒布傑身邊的波斯王子卑路斯上前附和了武皇的話。
「賢明的繼承人不分男女。在我的國家,也曾經有公主登上皇位,只有狹隘的人才會忽視女子。」
波斯王子顯然已經在大唐停留了相當長的時間了,他的大唐話說得很不錯。即使是杜松芒布傑這樣的初學者,也能連蒙帶猜地弄明白他的意思。
——這位波斯王子,對待武皇的態度,似乎異常熱絡。難道,波斯人都很崇拜武皇嗎?
杜松芒布傑所不知道的是,波斯王子對武皇的確十分熱絡,但這是有原因的。
此前,波斯王子卑路斯所在的薩珊王朝被大食(阿拉伯帝國)所滅,他不得已,一路逃到了大唐。他的其他兄弟們選擇向著東羅馬帝國所在的方向逃竄,結果都在半路上被阿拉伯人殺死了。
唯有選擇往東邊逃竄的卑路斯,成功越過帕米爾高原,逃入大唐境內,並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保護。當時的卑路斯一心想要復國,便懇請李治派軍隊助他抗擊阿拉伯人,卻被李治以路途過於遙遠為由拒絕。
對於李治而言,除非幫助卑路斯復國對他和大唐而言有足夠的好處,否則,大唐和波斯的交情還不足以讓他為了波斯而對上阿拉伯帝國。
後來,李治因病去世,武皇登基,改國號為「周」,大周自己內部都發生了一陣又一陣規模不小動亂,自然更沒有人會理睬卑路斯這個亡國王子。
卑路斯痛定思痛,在武皇站穩腳跟之後,他瞅准武皇手下缺人的時機,主動向武皇投誠,這才終於在武皇面前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