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管他們高不高興?既是我大唐的人了,自然要按照我大唐的規矩行事。多餘的土地,他們必須給我吐出來,交給普通百姓來耕種。要是他們跟我玩心眼子,吐蕃的普通百姓都可以成為我的耳目。」
李令月再次向嬴政強調了動員基層民眾的重要性。
歷來變革之事,總會有人利益受損,有人受益。只要她能讓大部分百姓受益,她就不必擔心這些貴族們作亂。
「若他們識相,願意做個順臣,我可以保證他們這一代的榮耀。若有人不識相,那我也不會對他們手軟。」李令月道:「這些貴族之間,本就有不少矛盾,可以對他們分而治之。只要我給出的待遇足夠優渥,自然有人願意做我手中的刀子。」
願意為大唐做事的,可以得到更多的好處,執意要跟大唐作對的,李令月正好將這些人滅了,把他們原本占有的資源拿出來重新分配。
因這些吐蕃尚族們不把農奴當人,李令月對這些尚族們的初始印象實在算不得好。她收拾起這些人來,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那麼,你打算如何統一思想?」
嬴政曾聽李令月說過,大唐自建國以來,便推崇道教。
戰國時代,宗教還不怎麼盛行。諸子百家學說雖然繁盛,卻也只在士人之間流行,與普通黔首是沒什麼關系的。
在嬴政看來,黔首們愚昧無知,必須得用律法來指導他們做事。哪怕是大秦一統天下之後,他也不打算改變這個策略。
頂多,為了從系統中獲得更多的積分,他會嘗試著將律法修改得更為人性化一些,好讓那些黔首們都感念他的恩德……
是的,恩德。
嬴政從來都對所謂的「恩德」、「仁政」嗤之以鼻,認為這些都是無用之物。他從未想過,他居然也有需要考慮這些的一天。
不過,系統給的好東西實在太多了。李令月回到大唐之後,前前後後又給嬴政寄了好幾次高產糧種,又給嬴政寄了一些醫書和輿圖。
這些東西,在秦軍攻打楚國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有了足夠的糧草,有了更為先進的醫術,士兵們在大戰中的傷亡人數大大降低。
而嬴政近些年來採取的懷柔政策,也讓他在楚地民眾之間擁有了不錯的名聲。秦國在接管楚地的過程中,並未遭到來自楚地民眾的大規模反抗。甚至有些被楚地老封君壓迫得太狠的黔首,還主動跑過去攔秦軍的路,問秦軍何時才能夠打到他們那里。
他們的力量看似弱小,可有了他們作為嚮導,秦軍在地勢複雜的楚地少走了很多彎路,避開了不少坑,也因此而獲得了一些意料之外的先機。
底下將士們的種種經歷,不斷刷新著嬴政的認知。嬴政也看到了這些毫不起眼的「背景板」,究竟能夠發揮多麼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