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前朝皇室昏庸,董氏助燕洵興起義兵,建立大梁。燕洵登基為當今梁帝後,董氏一族原本擁有無上榮華,而董氏家主深諳盛極必衰之理——
在前朝時,董氏一族權勢過大,族人已經逐漸不受家主控制,行事無度,埋下了許多隱患。家主深知董氏內部沉疴已久,再如此下去,必有傾覆之患。
於是在開國之初主動交出兵權,並向梁帝諫言削弱世族勢力,並不再讓族中子弟在朝中擔任要職,梁帝應允。
由於當今皇后乃是董氏嫡女,梁帝便讓董氏一族以皇親身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並將皇后的侄女董蘭心嫁予太子燕修云為妃,以表信任。
而這位董長筠,正是董氏家主的二兒子,也是當今董皇后的兄長之一。他自幼習武,上過戰場,數十年前也曾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小將軍。
後來董氏一族退隱,他便回到隴右,時人尊稱一聲「董二爺」。因其霹靂手段,卻常常笑面待人,亦有別號「笑面金剛」。
董氏如今雖無兵權,但畢竟有百年基業,樹大根深,盤踞隴右,就連權傾朝野的鎮北王也不敢輕易招惹。
是以方才沐兒聽到董長筠的名號後,才會那般忌憚。
董長筠帶祝瀾三人回到府邸,以上賓之禮接待,並命人準備宴席。
等候期間,董長筠命侍從將一物交還給祝瀾——
那正是祝瀾離開京城前,董蘭心托秦雨薇交給她的玉鐲。
董長筠笑呵呵地道:
「心兒既然能將此物交給你,足見信任。你是她的朋友,便是我們董氏一族的朋友。
我們董家在隴右說話還算有些分量,有什麼需求,二位姑娘儘管提。」
第393章 後退一步
董長筠都如此說了,祝瀾自然不會客氣,直言希望董長筠派人護送自己三人回到京城。
但她知曉此事對董長筠來說會有一些顧慮,這也是她一開始沒有直接來隴右求助的原因。
「二爺,隴右多崎嶇山路,路途難行。由此處入京會延誤不少時日,屆時鎮北王若在京城附近派人堵截,與董家的人馬只怕少不得要起衝突。」
董長筠沉吟片刻,緩聲說道:
「我們隴右董氏如今偏安一隅,的確無意招惹鎮北王。但我們不惹事,並不代表怕事。
董氏一族如今乃是外戚,不願落得個干政的名號。但當今太子殿下乃是皇后養子,亦是心兒的夫君,與我們董氏休戚與共。自家人,豈有不幫之理?
此事無需多言,老夫明日便派人護送你們入京,若真與鎮北王的人碰上,也好叫他知道——
爛船尚有三斤鐵,更何況我們隴右董氏數百年基業,可不是什麼任人拿捏的軟柿子。」
「二爺如此說,在下便放心了。」祝瀾笑道。
董長筠見她似乎還有什麼話想說,便道:「都是自己人,姑娘有話但說無妨。」
祝瀾便問道:「在下心中的確有一事困惑,還請二爺解惑。隴右董氏自前朝始便是天下第一世家,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出過的名相驍將數不勝數。
既然當今聖上忌憚鎮北王,何不重新培植董氏族人在朝中與軍中的勢力,以此平衡?」
董長筠眼底閃過一絲欣賞,「你小小年紀卻懂得制衡之術,不錯,看來心兒找你幫忙,沒有看錯人。」
「二爺謬讚。」
董長筠抿了一口濃茶,說道:「其實陛下並非沒有這個心思。他也有扶持董氏族中子弟制衡鎮北王的念頭,董家這幫小崽子們更是躍躍欲試。只不過,都被我們這群老傢伙給摁住了。」
「這是為何?難道二爺不希望董氏一族重鑄當年榮光?」
「樹大招風,盛極必衰。」董長筠緩緩搖頭,說道。
「隴右董氏延續數百年,人丁興旺,其中名臣將相有之,奸佞小人亦有之。如今不過韜光養晦一段時間,族中便已有不少人心浮氣躁,按捺不住,甚至開始覬覦家主之位了。
此等不知進退之人,若不清理乾淨,日後董氏復興再落入其手中,只怕不僅難保富貴,甚至連全族性命都要賠進去。」
聽罷董長筠這一番話,祝瀾終於明白為何董氏一族能夠屹立數百年,歷經兩朝風雨而不倒了。
自古以來攀登頂峰之人無數,但大多只能享一時之榮耀,貪戀頂峰之人,結局往往落得粉身碎骨。
而董長筠這樣的人卻正是看透了萬物興衰的道理,能在風光無限、最為得意之時克制住欲望,選擇後退一步——
這樣的決策不僅需要足夠冷靜的頭腦、長遠的眼光,更需要常人難以想像的魄力。
只這一步,便已遠勝世間千萬人。
為人如此,為官亦當如此。
「二爺之語振聾發聵,晚輩受教。」祝瀾發自真心地說道,牢牢將這一番話記在了心中。
董長筠笑了起來,「哈哈哈,老夫年紀大了,胡言亂語,你也不必放在心上。」
宴席酒菜已經備好,幾人用過晚膳後在客房休息,準備明日啟程出發前往京城。
……
翌日清晨,董長筠安排護送祝瀾一行人的護衛已經集合完畢。=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