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潥笑著看趙淩兩三句話就把太后逗的哈哈大笑,也跟著笑。
當初母后鬱結於心,太醫開了多少方子都不見好,知道太后的心結,尋了和他大哥年齡相仿的孩童來給太后逗悶子,本以為就是一兩年的事情,沒想到竟然哄到現在。
顧潥覺得自己已經老了,但看著前面活蹦亂跳的一老一少,又覺得剛才趙淩說的有道理,自己還正值壯年。
他想在有生之年,去看看他治理的天下,看看他的山川,看看他的城池,看看他的百姓,看看他的軍隊。
他小聲跟李公公說道:「伴伴,你怕是得再跟著朕多干幾年。」
李公公笑道:「幾年可不成,水靈可是說了,您起碼還得讓老奴伺候個幾十年呢。」
「哈哈哈!」顧潥感覺胸口鬱結了幾年的一口濁氣吐了出來,渾身都輕鬆了。
第128章
趙淩在顧潥的眼中, 分量是不一樣的。
那是祥瑞。
趙淩也不斷用實力證明自己能夠給大虞、給顧潥這個皇帝帶來源源不斷的好處,是個真正的祥瑞。
顧潥和朝臣其實都有些犯愁,趙淩的軍功該怎麼算。
按照軍功的算法, 殺敵一百多人, 高低能升個百戶, 可趙淩是個文官, 哪怕給個沒有實權的武散官也不妥當。
可趙淩這軍功又實在不小。
哪怕是朝中最能挑刺的, 也沒法說單人單騎能殺敵一百多,還能帶回來一百多匹戰馬, 還帶回來了塔爾罕重要的情報。
最後大家商量不出一個什麼結果來,只能等趙淩回來了商量著來。
結果趙淩倒好, 嘴巴一張把這功勞一筆勾銷了,還說自己擅離職守什麼的。
別提天災壓根沒辦法, 天皇老子來了都沒法怪罪;就說那「職」都是顧潥臨時起意,目的只是想著讓趙淩省著點花錢。
顧潥想和以往一樣, 私底下給趙淩一點貼補, 結果趙淩沒要:「先生您的錢留著將來遊覽大好河山用,學生有錢。」
行叭,現在既然最麻煩軍功問題解決了,那就直接談趙淩在梁州賑災的功勞。
趙淩待在御書房裡, 聽一群大臣們討論給他升什麼官……不是, 是把他調到哪個部門去。
趙淩現在已經是工部郎中了,再往上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工部已經沒位置了, 只能平調。
說是平調,其中有很多講究。
譬如大家都是縣令,品級是一樣的, 但當一個富縣的縣令和當一個窮縣的縣令能一樣嗎?
景侍郎就提議,讓趙淩從工部調到他們吏部來。
他們吏部的官就是比其它部的官厲害。
工部侍郎做了個擼袖子的動作,第一反應是跟景侍郎動手,被人拉了一下才選擇動嘴。
兩名侍郎吵架,那叫一個引經據典罵人不帶髒字。
趙淩這個臨時湊數的庶吉士,一字不落地把他們的對話記錄下來,等會兒回去寫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將來等他退休了整理整理,說不定能出一本野史。
趙驊看他這幅兩眼放光專心看熱鬧的樣子,想著這糟心玩意兒幸虧不是在戶部,再一想這是自己親兒子,感覺有些心梗。
趙淩不出聲,他這個當爹的不能不出聲,把兩位侍郎拉開,上前一步說道:「吾兒年幼,還得多歷練,升遷平調還是跟著大考來走比較妥當。」
官員三年一次大考,根據評級來決定將來官職走向,這是普通官員的仕途,其實並不適用於有重大立功或者重大過錯的官員。
趙驊對趙淩的官職是一點都不著急。
趙淩才十八呢,都已經是五品了,一不缺功勞,二不缺皇恩,用得著擔心升官升不上去嗎?
趙驊的意思是讓趙淩在現在的位置上踏踏實實多幹活,回頭等上頭的缺空出來了,三省六部隨便哪個都能上。
趙淩正看戲呢,聽他爹這麼說,立馬放下筆站起來,走到趙驊身邊,躬身行禮:「臣附議。」
按理來說,趙淩這個當事人,加上當事人的爹都這麼說了,其他人應該不會意見了,但其他人聽了之後,發表意見:「趙水靈,坐回你的位置上去,好好記著。」
趙淩是他們從小看到大的,哪怕是五品,在御書房裡官職最低,隨便哪個人都能管一管。
趙淩只能繼續抄起筆,記載罵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