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了,從九品的里長不放在眼裡,朝廷直接派了三品的吏部侍郎,外加一個竇榮。
竇榮這種殺神,看著這幾年在神都修身養性,但朝中誰不怕?
對於大虞輿圖但凡有一丁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位給大虞的輿圖往外面撐了撐。
這位不需要這麼官職,單他一個人就足夠具有震懾力。
那些出身對抗朝廷政令的家族的,現在就站在大殿上的官員們,一個個汗流浹背。
有幾個感覺身體發軟,也不知道是早膳沒吃,還是待了一上午餓得低血糖了,在聽到竇榮的名字的時候,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家被抄家滅族,整個人搖搖欲墜。
大朝會結束。
文武百官依次離開大殿。
趙驊問趙淩:「怎麼沒聽你們說起過?」
這任命顯然不是臨時決定的。
趙淩跟竇榮拉著手,說道:「我沒說嗎?」
竇榮看向趙淩:「我以為你跟爹娘說過了。」
哦,所以是都以為對方說過了,結果都沒說。
不是什麼大事,趙驊也就是隨口一問:「準備什麼時候出發?」
竇榮說道:「不急,等開年的安排都做完了再走,怎麼也該下個月了。」
趙淩露出一個嘲諷的笑:「得給別人一個配合的機會嘛。」
心中有鬼,留心聽他們對話的官員們,等三個人走遠,飯也不吃了,趕緊寫信回老家交代,真就怕什麼時候老家被抄了,自己直接就被摁了。
大朝會上任命的巡察使就趙淩一個,但地方勢力比較頑強的地方有很多。
真的靠趙淩一個人,他在外面跑上三年都辦不完,擁有同樣職責的巡察使有好幾人,全都文武搭配。
趙淩去的當然是最難啃的地方,應該說是一線地方。
從神都出發,沿漣河一路往東,出京畿,經過魯州,就進入青州境內。
青州往東就是膠州。
青州擁有大片平原,是傳統的農耕區,商貿繁榮,人傑地靈。
朝中出身青州的官員,多的時候能夠占據六分之一,曾經號稱過青半朝,勢力相當龐大。
當然,哪怕是青州權勢最鼎盛時期,這裡面的水份也很大。
有不少所謂青州出身的官員,只是因為各種關係掛在青州頭上,或者有別處的官員自稱是青州人,用來攀關係。
現在,青州在朝中的勢力依舊強大,影響力卻是每況愈下。
最讓青州地方勢力惱恨的是,當朝宰相成欒明明是青州人,卻從來不照拂青州出身的官員,連自己同族都不照顧。
成欒那是不照顧嗎?
那是照顧了,別人壓根不領情。
魯州靠近京畿。
魯州的知府幾乎不用動腦子,天天派人盯著神都和京畿的動向。
別人怎麼動,他立馬跟進,有什麼不明白的,立馬進京要錢要人要資源。
不給?
不給他就死皮賴臉撒潑打滾,樣樣都來。
饒是趙淩,也是頭一回見比自己要錢要人更狠的。
魯州緊跟著神都,在熬過了最初一團亂麻的時期後,這兩年已經開始進入紅利期。
讓魯州當地的官員們升遷,他們還不願意,覺得這會兒升遷就是被摘桃子,他們得好好鞏固自己的建設成果,非得讓他們升官,他們就打包一起過來到吏部滾地板。
魯州官員,堪稱官員群體中的一股泥石流。
膠州本身就富庶,又是大虞第二個開啟商貿的海港碼頭,當地的地方勢力也不小,但特別願意跟著朝廷走。
本來以為里辦這種制度在膠州是很難推行的,但實際上特別好推。
雖說官員都得異地任職,但吏員不用。
朝廷下來一個從九品的里長,搭配的起碼五個吏員都得從本地招人。
當吏員的要求比當官要低多了。
膠州這種富庶的地方,素來文風鼎盛。
進士都一抓一大把,更別說秀才了。
有功名和有編制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