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造揖海關,朝廷徵發了二十萬人。這之中有一半是貴族捐獻的家奴,另一半則是強征來的老人和孩子,甚至婦女。揖海關建成後,女人和孩子回去了,其他人則成了士兵。
孟瓊和岳安國受命將信關剩下的軍隊帶到揖海關,禮關和智關也將抽調大部分兵力前往揖海關,這實際上是在執行岳度時之前提出的退守戰略,不過,如今已無人感慨他的先見之明了。
為給建造揖海關和軍隊撤退爭取時間,朝廷下令死守禮關和智關——也就是,至最後一人最後一兵。戰況之慘烈,不堪多言,總之,禮、智二關以僅僅五萬兵力,將長明的四十萬大軍拖住了整整半個月。
當長明王率軍趕到揖海關時,徐風的三十萬大軍已駐紮完畢。這是徐風最後的兵力,也是守衛廣野的最後一關。
後來,揖海關一戰在史書上反覆被人提起,揖海關一役也成為戲文中經久不衰的熱題。這是因為,這場戰役是徐風亡國進程中鮮少的未敗之戰。
這場戰役由三位年輕的將軍主導:孟琅、孟瓊、岳安國。儘管他們後來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孟琅孤守豐州,最後獻降;孟瓊殺害王子,叛逃長明;岳安國歿於廣野,壯烈殉國,但在揖海關一役中,他們無疑都是徐風的英雄。
長明人在揖海關折損了整整十萬人,最後,他們不得不繞過揖海山,跋涉千里之外迂迴朝廣野進發。朝廷急令孟琅率兵回防廣野,岳安國追擊長明,孟瓊則留守揖海關。
在回廣野的路上,孟琅所見是千里無人煙,白骨露於野。大片大片殘雪覆蓋在荒蕪田野,在太陽下反射出磷火般的藍光。一條乾癟的野狗臥倒在濕潤的土埂中,慘白的肋骨從蓬草般的皮毛中戳出,獸夾似的肋骨間,軍隊疲憊地前行著。
這次,廣野未再以盛大的宴會歡迎孟琅。遠遠地,他看見一條大溝橫亘在城前,一把把棕紅色的土從溝里拋出,堆成一座座小山,再由人用竹籃背走。這之中很少有男人,大多是老人和婦女。溝上架了一排木板,供軍隊走過。
孟琅走近後,才發現男人都在那條大溝里。數九寒冬,他們的臉和手都凍腫了,像發紫的土豆。溝邊有許多士兵看守著這些勞工,當孟琅騎馬從木板上通過時,一個老人蹲下來去背裝滿了土的竹筐。他握著一根木頭,使勁往地上一撐,卻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老人慘叫一聲,哆嗦著想從地上爬起來,卻怎麼也爬不起來。官兵將他推到一邊,示意下一個人來背土。老人屈著雙腿爬起,腰像一根斷折的樹枝倒向前面,他雙手握著木棍,一小步一小步地離開了。
孟琅望著這一幕,眼眶酸澀。他想過去,但老人在大溝的另一邊。士兵看見他停下,都疑惑地望著他。這時,一隊人騎馬從城中跑出,讓孟琅跟他們入宮面見大王。
他們走過泥濘的街道,腳下雪水橫流,將大地劃出一條條棕黑的傷疤。大街上看不見一個人,一條狗,甚至一隻鳥,廣野像死了一樣,悄無聲息。孟琅發現粥棚不見了,便問那個帶路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