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帶孫志亮繞著偌大的農科院試驗田轉一圈,再找幾個重點研究項目稍微介紹一下,基本上半天就過去了。
「過了這條線,就是我們的實驗田。」孟俊指著路旁一處並不算顯眼的標識,向孫志亮娓娓道來,「實驗田並沒有用圍欄圍起來,因為,在實驗田周圍進進出出的嚙齒類動物、鳥類、昆蟲、蚯蚓等等,都是整個生態環境的一部分。沒有了它們,做出來的結果,很可能只在實驗室環境下有意義,卻脫離了農業生產實際。」
孫志亮點點頭,若有所思,目光卻很快被車窗外的風景吸引。
大部分戶外實驗田在冬天閒置,黃褐色的枯萎稻草,或者殘留的秸稈鋪陳在田地里,被冬日暖陽照著,金光燦爛,倒別有一番凋零的美感。
孟俊介紹說,實驗田上堆著的枯萎稻草都是該清理的。個別田大冬天還在做實驗,大規模機械清理有風險,只能人工來。
按理說,這種活計,招十幾二十個勤工儉學的大學生就行,但每個團隊的經費都有限,必須用在刀刃上。
反正田地還不急用,科研人員每天螞蟻搬家清出一些,開春了若是還清理不完,再招幾個學生。
「我的實驗都在溫室大棚里,我現在就帶你去看看。」
三分鐘後,車停在了一片大棚前。
和枯敗又清冷的戶外實驗田相比,大棚里溫暖如春,空氣中氤氳著泥土的芬芳,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陽光透過半透明的棚頂灑落下來,照在翠綠的秧苗上,顯得生機勃勃。
孫志亮嘴角揚起,不禁感嘆:「真美啊。」
這個大棚里正是孟俊自己的研究項目。聽「師弟」誇讚大棚里的景色,孟俊也很高興。
「這個大棚里有四塊實驗田,種的都是水稻。種水稻的農民都知道稗草——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這是水稻田裡最常見的一種雜草了,和水稻長得像,難以依靠肉眼判斷,和水稻搶奪營養。目前,最有效的除稗草方式是化學除草劑,它們傷害特定種類的雜草,卻傷不到水稻。可是,除草劑的問題在於,過量除草劑進入土壤後,會滲入地下水,對周邊的生物圈、水源安全帶來負面影響,不僅破壞生態平衡,也會影響人體健康。所以,我現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對生態影響更小的除草劑上了。」
余老師特地交代自己帶著參觀的小師弟,不用孟俊多想,要麼余老師很喜歡他,要麼,就是有什麼背景。
所以,在給孫志亮介紹自己的研究項目時,孟俊盡心盡力,甚至有些誠惶誠恐。
生怕孫志亮聽不懂,又擔心孫志亮聽煩了,他甚至還設計了一個互動問題:「早期生長階段,稗草在外表上和水稻高度相似,不是經驗極其豐富的農民,根本看不出差別。來,同學,我手機上左邊的圖片是水稻秧苗,右邊是稗草。我左手邊這片田地是不加除草劑的對照組,混合了水稻和稗草。依照圖片,你能分出哪些是水稻,哪些是稗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