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陶璐媽媽根本不認識胡馳,但聽說他40歲不到就翻譯了好幾本長篇科幻小說,更有三中請他做評委的行為背書。這讓楊媽媽幻想起來:二十年後,孩子會跟著哪個國家領導人出訪呢?
楊陶璐是走讀生,平時在學校上晚自習,周末難得回家吃飯。孩子到了家,《新聞播報》在楊家的電視機上再也看不見了,80%的時間都固定在英文頻道,哪怕楊爸爸楊媽媽一個詞都聽不懂。
反倒弄得楊陶璐心理壓力非常大,甚至對翻譯產生了逆反心理。好在高老師沒有繼續給她壓力,讓她順著自己的興趣去學習,去涉獵。
除了社會實踐職業體驗,高一下學期最重要的集體活動是合唱節。
就像運動會一樣,三中的合唱節同樣不走尋常路。與其說這是合唱節,不如說是三中為同學們舉行的文藝匯演,或者叫藝術節。
三個年級分開舉行,各班抽籤決定合唱節目的順序。合唱表演期間,還會穿插著一些個人表演、小團隊表演項目。這些節目的報名全憑自願。
不少同學即使耽誤學習也願意報名參演,是因為三中會在藝術節期間請來一些重量級嘉賓。
去年,三中請來的嘉賓中,包括一名在全國範圍內都小有名氣的舞蹈家。
觀看了幾位舞蹈特長生的表演,舞蹈家挑中了其中兩人,想要吸納進自己的舞團。
如果說成績優秀的文化生可以通過學科競賽等渠道,獲得大學保送降分錄取的資格,那麼,三中的文藝匯演節,就是藝術特長生們獲得保送的機會。只不過,保送單位可能不是大學,而是歌舞團、樂隊等演出團體。
當然,有的同學雖然是藝術特長生,但特長只是他們為了升學而走的捷徑罷了,他們本身對藝術專業並沒有濃厚的興趣,即使受到了專業人士的青睞,也有可能直接拒專業人士於門外。
拿10班的小提琴藝術特長生葛希瑤來說,且不提她的水平有沒有一星半點的可能性被專業人士看上,即使葛希瑤被交響樂團邀請去當首席琴師,想到這輩子都要天天和小提琴打交道,那還不如從來沒學過小提琴呢!
原則上說,除了合唱節目,每班最少單獨再報一個表演節目。除此之外,還會多出六至七個節目的空閒時間,按照慣例,一般由多個班級合作排練節目,填充這些空缺。
這是孩子們的節日,高松然不想多加干涉。專業的事交給專業人士辦,他一個連五線譜都認不全的英語老師,還是少摻合這些為妙。
於是,他將10班的一切排練、報名工作,全權交給了宣傳委員鄭子葉,以及音樂課代表王笛負責。
第166章
能在特長生雲集的10班成為音樂課代表,王笛自然有些本事。
都說名字寄託了父母對孩子的美好願望,話多的陳默屬於令父母的願望完全落空的孩子,而王笛,卻正好相反——她是個學吹笛子的音樂特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