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頁(2 / 2)

放在從前,上生物課、化學課,老師講到任何在課外讀物中學到的化學知識,劉二明總會第一時間跳出來,炫耀自己懂得多,招致不少同學以及老師的反感。

可自從上了高二以來,劉二明再也沒這般表現過了。

原因一方面來自於王偉。這麼有正義感、知識儲備如此豐富的大神,都懂得低調內斂的道理,劉二明處處以王偉為榜樣,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另一方面,則是劉二明此生精讀的第一篇科研文章,讓他意識到自己懂的那些雕蟲小技無足掛齒,他的水平,和真正的科研還差得太遠太遠。

只看文章標題,劉二明下意識認為,這篇文章研究的東西很簡單。

不就是最基本的控制變量嘛!對不同小鼠注射不同劑量的多氟化合物,再測量小鼠胚胎的畸形率。若是想再把試驗設計得複雜些,還可以讓更改注射的頻率、讓小鼠以不同方式接觸多氟烷基物質,如注射、飲用、空氣擴散等,可有效保證小鼠胚胎在不同發育階段暴露於多氟烷基物質之下。

在劉二明的心裡,他已經把實驗設計得儘可能複雜了。但當他讀到文章的「材料與方法」部分時,藏在厚厚鏡片後的一對眸子都變成了問號:

這什麼……多因素方差分析是什麼鬼?協方差分析又是什麼?

更絕的是,翻到下一頁,還有個「主成分分析」。

在王偉耐心的講解下聽了兩遍,劉二明才總結出最基礎的一點:科學研究中,任何變化都不是孤立的,再怎麼控制變量,也很難將研究內容簡化成單一的直接因果關係模型。

比如多氟烷基物質對小鼠胚胎發育的影響,除了與多氟烷基暴露時間、濃度、渠道等相關的變量外,小鼠本身就是個不可控的變量。

母體的年齡、健康狀況等生理指標、與畸形相關的基因表達、胚胎重量、結構、母鼠從受//精到受孕的間隔天數……

這些因素還只是冰山一角,是劉二明從字面上能看懂的。

更有一些和分子生物學指標相關的名詞。什麼「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醇含量等等。

劉二明每個漢字都看得懂,甚至也會畫其中不少物質的化學式。

連在一起,就不懂了。

「畸形」本身作為研究人員選定的因變量,測量起來也比劉二明預想的要複雜千萬倍。

胚胎身長、體重與控制組小鼠胚胎的差別;心臟、大腦、肝臟等重要器官在母體內的發育程度;面部、四肢、尾骨形狀變化;血液、骨骼中標誌性化學物質的濃度……

什麼樣的小鼠胚胎才叫發育畸形?若是連這個問題都無從回答,又怎麼得出讓人信服的「多氟烷基物質會導致動物發育畸形」的結論呢?

最新小说: [紅樓同人] 當紅樓女兒進入其他名著世界 《我和保镖的二三事》 (快穿)欲之咒 [综]夜会(NPH) 【短篇黑化小故事】煮酒残花 沒有心跳的我其實也很慌 快穿:炮灰女配她不約 快穿:穿進愛情劇的槓精傷不起 相府少爷沦为军妓 我靠彈琴拯救世界[星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