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仁傑很想告訴伍壽,他眼神不好,看不太清,但道具師伍壽老師對他這麼客氣,馮仁傑根本不好意思說出口。
再說了,人家總道具師都四十多歲了,還沒抱怨眼睛老花看不清呢,他馮仁傑一個十六歲的年輕人,怎麼好意思說自己眼神不好?說出來誰信?
馮仁傑只好硬著頭皮按照伍壽說的去做。
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為看不清圓孔的位置,有些鈴鐺的鐵絲穿進了側邊其他的孔中。
看起來鈴鐺都掛在了道具上,可是當舞台背景輕微移動時,鈴鐺因為重量不平衡而歪斜。更糟糕的是,演員們要用敲打道具的方式為自己的演唱伴奏。由於鈴鐺位置歪了,沒有拴在應該拴的孔中,道具發出的聲音並不統一,影響到了伴奏的音高。
而且,每拴一個鈴鐺,馮仁傑和伍壽都要從卷好的一卷細鐵絲里切下一小截。
伍壽熟能生巧,每段鐵絲都能切得差不多長,但馮仁傑不一樣,他並沒有仔細測量鐵絲的長度,匆匆剪斷後,直接開始穿孔工作,導致不同鈴鐺後掛著的鐵絲長度參差不齊。
有的鐵絲過長,穿上道具後,鈴鐺垂在底部,幾乎要碰到地面;有些鐵絲卻又太短,拴在道具上之後,好像緊貼著道具一樣,幾乎無法正常晃動、發出聲響。
在排練時,原本應該均勻分布的鈴鐺顯得凌亂不堪,高高低低、犬牙交錯,發出的音效更是亂七八糟。
而且,有些鐵絲看似掛好了,實際上只是草草纏繞了一圈,並沒有真正固定住。一些演員發現個別鐵絲太短,嘗試自行調整,卻直接讓幾顆鈴鐺從道具上脫落了。
演員嚇了一跳,還以為自己力氣太大,把伍壽老師好不容易修好的道具弄壞了。看著身邊的同事們似乎都在因為鈴鐺的問題有些沮喪,這個演員也開始抱怨:「這根本沒法用啊!聲音發不出來不說,幾顆鈴鐺還掛歪了。」
另一個演員面帶慍色,抱怨道:「這要是在正式演出的時候掉下來怎麼辦?」
「我聽說伍壽老師把修鈴鐺的活兒交給了今天剛來的那個三中小男生。」一位演員質疑道,「真是的,讓一個五大三粗的男孩子幹這麼精細的活,伍壽老師也太信任他了吧?」
另一個演員翻了個白眼,說:「哪能指望三中每個同學都像小何那麼厲害。」
有些演員直接甩臉子,拿著這些修復後又是半成品的鈴鼓來到後台。他們看都不看一眼依然在勤勤懇懇拴鈴鐺的馮仁傑,而是直接來到伍壽麵前投訴,聲音還挺大,像是故意想讓馮仁傑聽見他們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