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她同樣討厭熱鬧——當然現在也討厭——一樣用沉默和冷漠將自己與外界隔開。雖然不知道女孩刻意保持距離的背後,是否隱藏著與自己相似的原因,但呂鷗冉覺得,她能理解這種孤獨。
刻意與人拉開距離的行為,背後藏著說不出的複雜情緒。
呂鷗冉還記得,小時候總有人試圖打破她的孤單——同學也好,老師也罷,總想方設法讓她多說話、融入集體活動。
但那些好意反而激起她的叛逆心理,只讓她更加抗拒與人接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呂鷗冉明白,便放棄了與女孩進一步交流的打算,只是沖女孩友好一笑,向後退了兩步,語氣溫和:「這裡有點亂,我來清理一下。你可以繼續待在這兒,我不會打擾你的。」
說完,她便開始清理地板上的雜物,將散落一地的玩具一一拾起,按照類型和大小,放回標有「玩具」字樣的收納箱,又在一摞舊書上撣了撣灰。
偶爾側目,只見小女孩依然蜷縮在角落,把玩著手裡的東西。
呂鷗冉說到做到,既然答應了不會打擾女孩,便果真當她是空氣般,對這個孤僻的孩子視若無睹。
很快,儲藏室里散亂的書籍和玩具被收拾整齊。
靠近牆角的區域灰塵較厚,呂鷗冉心想,還是得戴上口罩,用濕抹布來清理才行。
剛走到門口,正準備離開房間拿清潔工具,卻發現女孩不知什麼時候抬頭看向了她。女孩抽了抽嘴角,似乎在組織語言,眼神里流露出留戀。
呂鷗冉有些奇怪地停住腳步,站在原地與女孩對視。沉默片刻後,小女孩低聲說道:「我不喜歡跟他們一起去玩。」
呂鷗冉腦中不合時宜地閃過一個關於IE瀏覽器的段子:問題問出十幾分鐘後,才得到對方遲緩的回應。
女孩的聲音細若蚊蠅,呂鷗冉卻聽得清楚。見女孩似乎有打破這尷尬寂靜的意圖,呂鷗冉便走近兩步,蹲了下來,與小女孩視線平齊,儘量讓自己的態度顯得輕鬆:「我知道,我也不太喜歡和人打交道。」
或許是呂鷗冉的語氣柔和,讓女孩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輕鬆,沒有了與其他人相處時「被迫交流」的壓迫感,又或許是因為她從呂鷗冉的神情和眼神中捕捉到了某種與自己相似的東西,小女孩沉默了片刻,打開了話匣子。
她的話也讓呂鷗冉更加心疼起她來。
女孩告訴呂鷗冉,她叫陳小柔,今年十一歲。
人生的前五年,小柔過得順風順水、無憂無慮,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她五歲那年,媽媽生了個妹妹,但因為難產,妹妹腦部缺氧,生下來就有嚴重缺陷和多種疾病,常年住在兒科重症監護室,還不到一歲就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