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外校隊伍紛紛猜測:難道他直到高三才被挖掘出足球天賦?或者說,他是某位校領導的親戚?
畢竟,這可是一系列含金量極高的省級比賽,若三中足球隊能運氣爆棚拿到第一名,陣中無論是主力還是替補球員,都能因此在高考中獲得一定的「優待」:可能是體育相關專業的自主招生名額,也可能是降分錄取的機會——這就看各大高校的選擇了。
遇到這樣的機會,向來都是各個學校後門大開、各個家長八方走動、各顯神通的時候。
很多人篤定,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陳默能進入隊伍,背後肯定有「故事」。
其實三中足球隊也很無奈。三中足球社團搞得有聲有色,但實力和省里其它中學生球隊相比,並不算強。
省內還有幾所專業體校,個個都是真正的勁旅。社團足球充其量只是普高學生的業餘愛好,拿頭去跟人家體校學生吃飯的傢伙比?
三中足球社年年都能從運夏市脫穎而出,拿到一個省賽名額,但接下來的故事幾乎每年都一樣——不是墊底,就是倒數第二。
學校對此並未施加太多壓力,社團教練甚至將這比賽當成了一次免費旅遊,帶著學生們見見世面罷了。然而,就連習慣了「擺爛」心態的教練,心裡也始終有個小小的夢想——既然團體獎項實在拿不到,何不試試衝擊個人獎項?
當然,像「最有價值球員」這樣的獎項,通常會被專業體校的選手包圓,根本輪不到墊底隊伍的隊員染指。
因此,教練的目光轉向了一些和比賽表現無直接關係的獎項,比如「創新貢獻獎」或「體育精神獎」。這些獎項看似「雞肋」,但對學校而言,卻有很大的宣傳價值。
去年的「體育精神獎」得主,就是一名整屆比賽從頭到尾沒進過球的前鋒。他在一場比賽中突入對方禁區時摔倒了,裁判判罰點球,而他卻主動承認自己是腳下拌蒜,並非對方犯規,從而放棄了依靠點球這次得分的絕佳機會。
這種誠實的行為為他斬獲了「體育精神獎」。
雖然這類榮譽獎項無法直接為學生的高考前途加分,但它卻能給學校帶來口碑和影響力。對三中足球隊來說,如果團體成績都指望不上,那麼在這些特殊獎項上取得零的突破,至少能證明自己沒白來一趟。
三中足球社這次帶上陳默,就是奔著「創新貢獻獎」去的。
畢竟,陳默平日裡在足球社和籃球社解說比賽時,那架勢就跟打了雞血似的,嘴皮子利索得跟機/關/槍一樣停不下來,聽得人血脈賁張。
若能把這股勁帶到省中學生足球賽的觀眾面前,說不定真能震撼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