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麗在華國留學期間上的是中文授課的課程,但學習的多是專業詞彙,形容家鄉美食的製作過程對她來說有些困難。
好在英語是雷鬼國的官方語言之一,10班班主任又是教英語的高松然。於是情急之下,她乾脆切換成英語,直接用英文解釋,讓高松然給同學們翻譯。
「這是我們國家一種傳統的酸橙味香料,可以用來平衡烤雞的油膩感。」高松然一邊翻譯,還給同學們上課、積累詞彙,「艾米麗說的『greasiness』就是油膩感,如果你想說一種東西很油膩,可以說『greasy』——當然,這是物理意義的油膩,如果想說情感意義上的油膩、肉麻,倒是可以用『cheesy』這個詞——對,奶酪!」
雖然艾米麗努力用磕磕絆絆的中文夾英文,解釋著酸橙香料的獨特之處,班級里的氣氛也依舊活躍,但部分同學似乎對艾米麗的家鄉美食產生了一些偏見,笑著低聲議論:「真是奇怪,他們的舌頭跟咱們不一樣,居然覺得這種味道好吃?」
還有人自豪地感慨:「到底還是咱們華國美食文化最了不起!他們出生在只能吃酸橙香料烤雞的地方,真是太沒口福了!」
「來,艾米麗,別被那辣味嚇跑了!試試這個,絕對不辣,保證你喜歡!」韋閒仲母親是北方人,今天讓孩子帶了份「大鍋燉」。
然而,艾米麗剛才被辣子雞的刺激弄出了心理陰影,瞥了一眼一鍋燉里的豆角,驚疑不定:「這……這個不是辣椒吧?我好像真的吃不了你們的辣。」
便有同學私下議論:「這麼點入門級別的辣她都吃不了,難怪只能吃得慣那酸溜溜的香料。」
「博爾特吃這些東西也能跑那麼快,真是難為他了,還是咱們的菜好吃……」
聽了同學們這些話,高松然心裡隱隱有些不舒服。每個人的偏好不同,他並不是不能理解同學們的口味偏好,甚至他自己也覺得那酸橙香料不太對自己胃口。
但他在課上給同學們放國外電視劇、此次積極推動高三學生也參與交流活動,就是希望同學們能通過接觸外國文化,感受並尊重世界的多樣性,而不是在沒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就盲目陷入「我的文化比你的強」的優越感中。
不過,眼下大家正吃得高興,他也不好打斷,只打算等交流活動結束後,再通過班會討論這個問題。
第338章
眼看討論的氣氛逐漸微妙,10班的「小眾美食家」林鷹站了出來。
「其實,食物和地域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就像咱們華國內部各地,飲食習慣也差別很大嘛。有些沿海地區的人習慣了清淡的食材,他們可能吃不慣我們林河省這種重油重鹽的菜,而我們吃他們的菜,又覺得嘴裡咂摸不出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