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宛看見這些彈幕時差點以為自己眼花了, 連漢語拼音都不知道這就有些過分了吧!
不過她又轉念一想, 似乎某個小島上的島民的注音方式跟他們現在用的不一樣,難不成這些網友其實是小島島民?
不過因為之前實在是太多令她無語的彈幕, 姜宛早已經學會想不通就不想, 不然為難的只有自己。
不過既然網友們提了問, 她也就回答一下吧。
想了想組織下語言,姜宛道,「這些字母就是漢語拼音,起源於拉丁字母, 用來給漢字注音,讓初學者能快速學會漢字。」
「但要說的是最開始發明拼音並不是為了給漢字注音,而是為了代替漢字。」
「早在明清兩朝,西方傳教士為了便於外國人來華學習漢語,便已經嘗試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
「清朝末年華夏逐漸落後於西方,不少學者開始尋求變法圖強,他們認為學習西方才能重新趕上世界主流。彼時日本明治維新後以片假名代替原本的漢字,國內多是維新派,便也想學習日本,在清朝滅亡之前正式確定了一種切音字,但因為清朝滅亡得太快,這種切音字並未來得及推廣。」
「到了,北洋政府以章絳的紐文韻文為模板,頒布了注音字母,國民政府時期改稱為注音符號,一直到現在某小島的人也依舊在使用。」
「49年後,新中國成立,當時又爆發了漢字拉丁化的討論。當時有一批學者認為漢字太過複雜,而且是表意文字,不方便學習,導致了我國的文盲率高,不利於社會發展,漢語拼音就是在這時候經一批學者共同發明的。」
「關於是否要廢除漢字,改用拼音的討論持續了很久,但幸好最終總理拍板拼音只用作漢字注音和推廣學習普通話,並不起到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漢字才得以保留。」
「雖然有著這一場風波,但拼音的確對我們幫助頗大,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助力新中國早期掃盲,還是幫助外國人學習中文,亦或是拼寫輸入都是至關重要的。」
「可以說,學好拼音,打好基礎是孩子後續學習的關鍵。」
秦,嬴政作為統一全國文字帝王,自然知道文字的重要性。
可是到了那清末,當時的後人竟然想要廢掉他們用了幾千年的文字,改用別的符號?
那時的華夏恐怕不只是落後一點,而是整個民族的自信心都蕩然無存了。
沒看他一聲令下想要統一文字之時,那些楚國、齊國人一萬個不願意嗎?
哪怕相隔千年,嬴政也不願華夏遭受這樣的苦難,可是他又能怎麼解決呢?
他不由得目視西方,如果他能讓大秦更加強大,直接將那些所謂的西方滅了,後世是不是就沒有這種煩惱了?
唐,李世民見到這拼音標註之法頓時眼前一亮。
雖然姜宛沒有具體解釋小學、初中是何物,但他早已經猜出了那小學大概是幼童們所上的學校。
一開始他對幼童學習的東西並不甚感興趣,哪怕相差了上千年,他也不覺得後世的小孩能比大唐的小孩聰明多少,他們一開始多半也就學些三字文之類的。
然而,他沒想到後世竟然能想到這樣簡便的識字方法。
「好好好,這拼音標註的方法倒的確是個好法子,咱大唐也可以跟著學嘛!這看起來可比朕小時候學字時要簡單多了。」
他一邊命人將這些字符記下來,先以防萬一,一邊則是摩拳擦掌勢要將這書籍買下來。
明,永樂年間,朱棣一邊讓人把這拼音之法記下來,一邊在心中思考起對策。
他本就是好戰分子,聽見這後世的遭遇心中滿是怒氣。
按那天幕所言,如今他大明的火器戰鬥力還處在世界頂尖水平,再加上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的試種,解決掉軍糧問題,他不藉此機會滅掉幾個所謂的西方國家便是對不起他「永樂大帝」的名號。
雖然他如今並不清楚究竟是哪幾個國家會在後世欺辱華夏,但他可以錯殺也不放過嘛。
這般想著他大手一揮,對著左右吩咐道,「把鄭和找來,這齣海一事我們要再好好商量一番。他出海後目標還得再加幾個。」
清康熙年間,博學且對西方科學、語言都很感興趣的康熙第一眼便認出了那些字母跟拉丁字母很是相似。
他之前也聽說過傳教士們會用自己的語言標註漢字學習漢語,但並不放在心上,沒想到後來竟會演變成這樣。
清宮如今有那麼多的傳教士,若是想弄懂這拼音標註漢字之法應當比起別的朝代都容易,然而康熙卻沒有多高興。
他比任何人都能聽清楚姜宛暗藏在她言語之下對大清的不滿及抱怨,他視為雕蟲小技的那些西方產物竟然能將一向高傲的文人們打擊成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