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佛教根本都還沒有傳進中原,嬴政和劉徹完全不能理解一個「和尚」的重要性,那經書又是什麼?為什麼還要他們華夏之人歷經千辛萬苦是求取?
李世民剛登基,但也從那天幕的提供的小說中知道了有一個法號玄奘的高僧在他治下偷跑出了國去了天竺,並且在他晚年時回到了大唐,帶回了無數的經書。
不過他表面上還算尊崇佛教,但實際上對佛教卻並不那麼相信,會禮遇玄奘一方面是安撫那些信教的百姓,一方面則是想要他將一路所見所聞記載下來方便他們大唐士兵征伐西域。
所以在翻譯經書之前,玄奘先將《大唐西域記》寫了出來呈現給他,而他也投桃報李讓太子李治以紀念母親的名義修建了大慈恩寺以及大雁塔供玄奘翻譯經文。
只是他沒想到這後世竟然還以玄奘為模板寫成了小說?難不成那取經路上很是驚心動魄?
可是從他派去的去西域的探子回話,這西域各國雖然不如大唐,但等大唐使臣亮出身份後都是禮遇有加,無人敢惹啊!
就算那玄奘是偷跑出國的,但也不至於危險四伏啊!
武則天也曾見過玄奘幾面,的確是得道高僧。
再加上她一向尊崇佛教,所以對玄奘一向禮遇有加。
只可惜玄奘並不是個識時務的人,政治敏銳度趨近於無,與長孫無忌一派交好,所以晚年時並不得到她和高宗的信任。
當然玄奘於本職工作上還是很出色的,翻譯了許多經文,深得當時大唐百姓的喜愛。
所以哪怕李治和她當時對玄奘有諸多不滿,卻也不敢真對這麼一個宗教領袖做什麼。
只是大唐百姓懷念玄奘也就罷了,這後世人為什麼也那麼懷念一個和尚?難不成是後世人信仰佛教?
但武則天很快否認了自己這個猜測,不,不可能。
姜宛之前強調過好幾次世上沒有神仙,而且言語中很明顯對宗教並不看重。
雖然姜宛只是一個個例,並不能代表後世所有人,但她既然敢公開表達出對宗教的不贊同,那就證明後世主流肯定並不以宗教為尊。
可他們又為何那般尊崇這玄奘呢?
現場之中唯有朱元璋有一些頭緒,雖然如今吳承恩還沒有出生,《西遊記》更是不見蹤影,但是孫悟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卻是已經在民間到處流傳。
他雖然讀書不算多,但卻愛看戲,也愛聽那些說書人說書,自是對這些民間故事很是清楚。
見其他四人此時臉上都寫滿了疑惑,他心中頓時興奮了起來。
終於輪到他表現了!
天知道他今天有多後悔之前沒能好好讀書,明明比其他幾個多了好幾百年的閱歷,結果在面對後世這層出不窮的驚喜之後,他竟然也沒表現得比其他四人多知道多少東西。
他當即興奮道,「姜姑娘,您說的可是那孫悟空陪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那個故事倒是的確有趣。就是將那唐三藏塑造得有些文弱了!」
姜宛介紹完便看見身旁的幾人都露出了迷茫的表情,那一刻姜宛懷疑自己是不是出現了幻覺。
孫悟空的故事難道不是三歲小孩就已經無比熟知的故事了嗎?
然而她眨了眨眼睛,卻發現幾人還是那副迷茫的表情,顯然根本不知道《西遊記》的故事。
就在她認命打算再解釋一番之時,便聽到了外表看起來有些糙的朱八終於接了她的話。
這一刻姜宛都快感動哭了,不然她真要懷疑自己是不是掉進了什麼奇怪的時空中,不然她真的無法理解為什麼心智正常的無人竟然不知道西遊記。
她當即笑著回答了「朱八」的話,「對,就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還有那白龍馬一起護送唐僧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的那個故事。」
「至於您說的小說里弱化了玄奘法師,倒也的確有這個問題,我小時候看《西遊記》電視劇之時就覺得唐僧真的很煩,弱不說還老是誤會大聖,煩死他了。後來學了歷史才知道歷史上的玄奘法師有多厲害,畢竟他可算得上是偷跑出國的,雖然之後有高昌國王為他提供了不少財物與隨從,但他剛偷渡出國時可不知道這些,他一個人跨越萬里取經足以證明他肯定身強力壯。」
「不過我覺得後世人把玄奘法師改成了文弱僧人倒也不是後世人不喜歡他,而是這樣憐愛世人的僧侶形象才滿足了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心中得道高僧的形象,殺生什麼的就讓他的那幾個徒弟來做好啦。」
「後世人選擇玄奘法師作為主角,除了因為他的經曆本身很有戲劇性外,我想最大的原因還是大家都感念玄奘法師的恩德,畢竟歷史上還有很多其他的得道高僧。」
「當然同時百姓也應當懷念那大唐盛世。一句『貧僧來自東土大唐』就能讓無數小國將唐僧奉為座上賓,而且我記得小說里還偷偷給李世民加了十年壽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