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只要你到大街小巷走一圈,人們的談資總少不了林韓二人的恩怨糾葛,又因其結局未定,更是讓人慾罷不能,就連御史台的宋致遠都沒能逃得過八卦之心。
今日休沐,晉王李珣到法恩寺聽禪,宋致遠也一同去了。
因李珣身份尊貴,不願引起諸多不便,又不想旁人受他影響,故只在寶殿後堂聽道宣法師講禪。
道宣八十老叟,雲遊至此,頗有名望,講起禪來幽默且風趣,通透又豁達。
李珣聽得入神,一直保持著同一姿勢靜坐在蒲團上,哪怕枯坐得再久,身姿仍舊如青鬆勁竹,未失分毫儀態。
道宣偶爾講到趣味之處,眾人失笑,李珣不禁莞爾。
稍後到了休息時間,道宣進後堂見禮。
李珣起身回禮。
今日閒遊,他的裝束極其簡單,只穿一身月白圓領袍衫,腰束玉帶,腳蹬皮靴,頭戴小冠。
明明只是一身輕便簡裝,卻清貴逼人。
世人都說晉王霞姿月韻,玉潔松貞。
道宣雲遊四海,經多見廣,這些傳聞倒也沒放在心上,只是第一次見到李珣時也不由得愣怔片刻。
眼前的郎君五官生得極其雅致,一雙明淨眼眸純粹清澈,身姿挺拔悍利如青翠蒼松,氣質纖塵不染,皎皎如月。
道宣贊道:「世人都道晉王殿下美姿儀,今日一見,果真名不虛傳。」
李珣謙遜道:「法師謬讚。」
二人見禮後各自坐到蒲團上,李珣講起方才聽禪遇到的困惑,道宣耐心講解。
兩人一番交流,皆是輕言細語,不疾不徐。
李珣嗓音醇厚,說起話來如涓涓細流,絲毫沒有權貴睥睨之態,讓人心境愉悅。
道宣與他相處得非常自如。
說起來怕是沒人相信,八十歲佛學老翁與二十六歲權貴青年講起修身養性居然毫無代溝!
道宣很喜歡這個年輕卻不世故的好兒郎,不禁贊道:「都說蘭生謙謙君子,好氣度好涵養,今日相談,的確如此。」
蘭生是李珣小字,他自謙道:「法師高贊,蘭生愧不敢當。」
道宣捋了捋鬍子,「方才同蘭生交談一二,老衲的一些領悟蘭生似乎也頗有心得。有這般體會,蘭生定也是個寵辱不驚之人,這對於身居高位者來說,實在難得。」
李珣神色微動,坦然道:「身負重任,蘭生只求問心無愧。」
道宣點頭,「問心無愧,說得甚好,甚好。」
之後兩人又細說了陣兒,道宣才回到寶殿繼續講禪。
待到正午時分,寺里提供齋飯。
食案上擺放著一碗冬葵湯,湯色清亮,看起來綠油油的很是鮮嫩,旁邊的蒸豆腐瑩潤潔白,冒著蔥香熱氣。
這個時節的春筍才剛冒尖兒就被僧人采來與菌菇同燉,供貴人享用。
李珣不挑食,骨節分明的手拿起筷子挑出一根嫩筍品嘗,動作很是文雅。
宋致遠就不行了,只覺得齋飯寡淡,吃到嘴裡沒有滋味。
李珣一一嘗過春筍,豆腐,既沒說好,也沒說不好。他的飲食素來清淡,吃素居多,倒也沒覺得齋飯有何不妥。
見他吃得津津有味,宋致遠胃口缺缺地放下筷子,點評道:「一鍋亂燉,浪費了這麼時鮮的好食材。」
李珣置若罔聞。
宋致遠就看著他細嚼慢咽,其實在很多時候他都覺得李珣像個遲暮老人,明明年歲不大,卻老氣橫秋。
他既不像貴族子弟般貪歡享樂胡吃海喝,也不近女色,身邊更是少有知己朋友。
至於愛好,那壓根就沒有。
成天過得跟苦行僧似的,還一大早跑到深山來聽一個八十歲老頭講禪,這是一個年輕人幹得出來的事?
宋致遠無法理解。
重新拿起筷子夾了一塊蒸豆腐,宋致遠似想到了什麼,忽然來了興致,八卦道:「五郎,你可還記得上回在翠微湖救過的女子?」=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