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文武百官看到余錢,再去造船也不遲。
其實這些官員們雖然人人都有私心,但總體還是以國為重的,也就是大莊立國不久,朝堂上干實事的官員居多。
他們所思所想,以穩妥為上。
穩一點沒有壞事,沈玉耀贊同這種想法。
若是國家步子走得太大,很容易就會出大事,朝廷任何一件錯誤決定帶來的代價,都不是他們任何一個人能負擔得起的。
皇帝也負擔不起,沈玉耀明顯能看到皇帝被人這麼一勸,遲疑了。
看來海運的事情,皇帝沒有跟任何一個高官私下討論過,還是已經說過了,就是誰也沒同意?
沈玉耀猜不出真相,不過真相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
皇帝一遲疑了,蔡有志就急了。
戶部好不容易要看見錢了,此刻後退,那造船的事被壓下去,海運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被提到明面上了!
他知道自己不是混官場的料,在坐上尚書之位後,他就覺得自己很快就會被拉下來,蔡有志不怕丟位子,甚至不怕丟腦袋,他只想為百姓做實事,做好事,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成全他心中的為官之道。
因此他突然站出來,同皇帝說:「啟稟皇上,臣有本奏!」
「蔡尚書,百官此刻正在討論西北互市之事,若是你所奏之事與此無關,可再等等。」
秦國相開口制止蔡有志,在他口中,海運幾乎完全消失了,只剩下西北互市了。
沈玉耀為這波秦國相與兵部吏部尚書打的配合驚嘆,這就是官場老狐狸,不動聲色就將話題完全給帶歪了。
直接控制了皇帝的想法。
蔡有志心知,此刻他退下,那造船一事就會徹底被擱置,他看了眼工部尚書,那小老頭精神抖擻的站在一旁,眼睛鋥亮,但就是不站出來說話。
好像造船和工部一點兒關係都沒有。
沈玉耀正好看見蔡有志瞟向工部尚書的眼神,明白蔡有志想拉盟友。
朝廷六部,吏、禮、兵、刑、戶、工,其中就屬工部離權力中心最遠,但是又最富,因為各地都有建築工程,水利事關民生根本,戶部敢卡兵部吏部的錢,也不敢卡工部的錢,到時候哪個工程出了差錯,就是無數人命。
所以工部尚書完全不急,他不想摻和此事,因為造船與否,對他影響不大。
再加上左州大水,衝垮了左州不少堤壩,之前的工部尚書被問責,跟著杜高俊一塊到地底下當難兄難弟了,新上來的尚書,不敢主動攬事。
這位工部尚書比於數那個吏部尚書還懂什麼叫多說多錯,少說少錯,不說不錯呢。
所以沈玉耀認為,蔡有志這個盟友沒選好,對方並不想跟他一起出頭。
蔡有志為人耿直,但能走到今天,並不是全靠他的耿直,他不是什麼都看不出來,只是有時候不願意遵守規則。
一看工部尚書那一言不發的模樣,蔡有志就知道,他不會出頭。
但若只有他開口,未免太過形單影隻,一人對上吏兵兩部,還有個對他不滿的秦國相,皇帝的態度又模稜兩可,想要成事太難了。=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