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炳生犯下大事,皇帝遲遲不予處理,只讓石炳生閉門思過,這件事在京城傳開後,民間門突然就出現了一股聲音。
那些人說,石炳生是個好官,他為官二十餘載,手頭從無冤假錯案,只是因為親戚之過,就將他殺了,是昏庸之舉。
此等為國為民的好官,應該被人欽佩,而不是被人唾棄,死後於青史上留下污名。
百姓哪兒知道刑部尚書是誰啊,更不知道,一般能遞交到刑部尚書手裡的案件,基本人證物證俱全,已經可以結案了,刑部尚書只是負責審核一遍罷了。
他又不負責真的查案,所做之事只能說一句盡忠職守,哪兒來的為國為民。
這些年石炳生作為寒門之首,底下孝敬的銀子,也沒少收。百姓是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的。
或者是因為這個世道有太多太多貪官,百姓們苦貪官久矣,一聽說有個好官,恨不得讓這個好官掃淨天下貪官。
於是他們開始歌頌石炳生的功德。
這些突如其來的喜愛,尊崇,完全就是對貪官厭惡的感情投射,可是沒有人明白。
他們只知道,好官不應該下大牢,好官應該位極人臣,成為天下清明表率。
如果皇帝還繼續一意孤行,那就是殘害忠良,是昏君所為!
這場「民願」來的沸沸揚揚,消息才傳出一兩天,就已經有萬民聯書,請皇帝放過忠良之臣。
沈玉耀靜靜看著這場鬧劇開場,然後迅速到達高潮部分。
最後戛然而止在,皇帝的一張聖旨下。
「朕承天命,四十餘年,親人多離散,夙夜常嘆,稱孤道寡者無所依,朝中大臣如朕手足,無有不喜,奈何祖命難違,柳暗花乃禁藥,不可流傳!」
皇帝這次的聖旨寫的通俗易懂,沈玉耀還記得祭天時晦澀難通的祭文,沒想到那些為皇帝擬旨的人,也能寫出「人話」來。
前半段皇帝感嘆自己命不好,雖然是皇帝了,但就是個孤家寡人,親人都死的差不多了。
這段話落在沈玉耀眼中,是真的無奈,皇帝兒子女兒一大堆,大老婆小老婆滿後宮,這還稱孤道寡呢?
拉出去都能站滿一個操場了。
不過這是給百姓看的,只要百姓信了就行,等到後半段,皇帝圖窮匕見,開始大談特談柳暗花的危害,說柳暗花乃是先帝明令禁止的東西。
「誰人無手足,誰人無親人?若手足親人染上柳暗花,自此便是家破人亡方能離開此物,人行路上,形同惡鬼,再無安寧之日!念及此,朕悲痛萬分!」
這一段推己及人,讓所有百姓明白,柳暗花非常的危險,同時暗示百姓,如果他們的親人沾上柳暗花,那就是家破人亡的下場!
其實柳暗花那麼貴,一般的百姓,根本碰都碰不到,倒是那些達官顯貴,更容易被找上門。
畢竟販賣這些東西的,都是要賺錢的。
可不管是普通百姓還是達官顯貴,都是大莊的子民,身為皇帝,有護佑子民,讓他們免受此等苦難的責任。
所以皇帝這話說的還是非常真情實感的。
接下來就是細數先帝當時是怎麼拔除惡疾,一點點為這片土地恢復清明,讓百姓們過上安穩日子的。
反正就是一頓夸,等百姓們都開始感激先帝的時候,再說了一下石炳生他犯的罪。
如果沒有他,石曉曉不可能嫁入王府,自然不可能接觸到申王。
而且如果沒有他,石家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即將沒落的寒門,怎麼可能會有人提供柳暗花給石家人?
再說了,有句話說得好,子不教父之過,石炳生乃是石家的家主,他豈能在族人做錯事的時候,獨善其身。
這些話其實落在沈玉耀眼中,都有點兒強詞奪理。
但是落在古代人眼中,就是合情合理,因為他們就是如此的看重宗族,看重一家這個概念。
一家就是一個整體,榮辱與共。
被貶官的石曉曉親生父親,反倒從這件事裡隱身了,甚至都沒記得,他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