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策略,就是做父親的幹活,做兒子的去刷皇帝好感度。特意帶孩子出來可不是為了讓他們玩的,不能浪費機會。
第二天,楊頌就帶著兒子,滿懷激動的去找皇帝,獻上自己寫的《薊州定安書》。
第一次收到這種無官職仕人上門自薦的小白反應過來,沒有明確選官制度的現在,能念書的都不是那些衣不蔽體的普通百姓,他們身份就是不同等級,顯赫或者落寞的貴族,是有這種獻策權力的。
「今陛下致薊州,草民聞之而來……」
小白慢慢看著,腦內一點點做起了文言文翻譯。
大致意思就是現在皇帝到了薊州,他聽聞皇帝來此也跟著過來,發現燕王真不是個東西,惹得燕國怨聲載道,把燕國折騰的比從前姬姓燕國還要差。
又夸小白陛下是明君,才趕走胡人就來燕國為民做主,處置了燕國上下,立刻就著手恢復薊州,安置百姓。
楊頌經過觀察,發現薊州城的大部分都是罪臣,不能在用,得另選他人。而薊州城裡鄉野人都死了一半,打擊很大。
要想恢復過來,得讓百姓休養生息。現在有了陛下把稅糧在內的糧食都給了百姓。百姓活過這個冬天沒有問題,可是很多家庭青壯年被燕王強征徭役拉去拆長城還冤殺了,有些家庭在民變之中死了不少人,很多家庭都沒有人可以耕作田地。
這樣下去,就是手頭的糧食夠活這個冬天,家裡人手也不夠耕地的,這種家庭就朝廷做主,召他們一起做些紡紗織布或者到處賣力氣的活來分發工錢糧食。
為了解決這個事情,他認為可以給一部分表現好的士兵分地。
本來地方士兵就是平時務農,有事就上戰場的,現在可以額外給大家多分田地,降低稅收,鼓勵大家生產。現在大家也都窮了,每年的人頭稅也還是免了好。
燕國上下謀逆的人很多,大片的地現在都是無主之地,可以拿來做鼓勵政策,給新出生的人口分地。
以上所有僅針對這次薊州北邊遭殃受難的百姓,雖然薊州南邊也被盤剝了,但是他們到底比不得薊州北邊慘,當然,南邊也可以適當減免一些賦稅。
小白看完了這份《薊州定安書》,問:「楊先生,有的家庭一戶七八口人變得三四口,也能耕種勉強果腹,但是人手不足以耕家裡現有的田地,這該如何?」
夠不上需要打工掙飯吃的標準,但是一點人又耕太多地,這種局面怎麼解決。
楊頌回答:「該是他們的地就是他們的。雖不夠把地全耕種了,但也夠他們生活了。空的地也還能種些別的,」
大部分時候,百姓都是願意多種糧食的,但是現在人手不夠,空的地自然也就種些別的東西。
要論侍奉的殷勤程度,肯定是糧食最受照顧,但是桑麻這些東西在那兒也是有用的,只要稅減了,東西都是他們的,自然有人不樂意看見土地空著。
小白又問:「若是去世或受傷的人太多了,家中無法耕種的人也多,豈不是人人都要去織布做工,哪裡來的那麼多的工,又哪裡來的那麼多的絲麻織布,織出來了又賣到何處?」
楊頌不慌不忙,開始給小白講起了數據。
他昨天一日都在寫文書,也把百姓實際情況與前兩日記錄下來的都看了個仔細。
那些家裡沒有勞動力的家庭有,但是在五萬百姓之中,還不足五千人。
往往那些沒了家裡勞動力的家庭,其他家人也都活不下去死了。活下來的都是孤兒居多,因為是孩子,路上其他百姓見了也忍不住照顧兩分。
只是五千人,還是男孩居多,給他們分地無妨,自己能種就種,自己家不種的地,他們可以先借給別人種,不過目前為止大家都少人,應該是不會有人租的。
沒這個力氣自己種的男孩,可以就被官府先收了去當兵,不同於別的半耕半練的兵,他們都是沒能力自己的,做兵也做不了什麼職業士兵,只是名義上的兵而已,具體工作是在長城巡邏,打打雜,修修補補,薊州花點錢養著。
不多的女孩子,把她們組織起來紡紗織布是沒問題的。
現在薊州要慢慢修養,薊北種不動的田就讓他們種桑麻,薊南也要減免賦稅,什麼減的多,什麼就種的多,女孩子吃的也比男孩子少,倒是不用擔心。
小白聽完他的每一項解釋,也覺得還算是當下能做到比較全面的方案了。
放下帛書,他看向楊頌,語氣讚賞:「楊公大才!」
從楊先生到楊公,一字之差卻身份等級飆升的楊頌禮貌點頭,就聽見皇帝的後話。
「現下薊州無才,楊公可願暫代薊州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