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顯然對李令月的表現很是滿意,她不顧李賢蒼白的面色,開口道:「此言深得朕心。來人,傳朕旨意,朕之次子李賢,不忠不孝不悌,目無君王,構陷皇儲,其罪當誅。著令奪其爵位,賜其自盡!」
母女倆三言兩語間,就決定了李賢的命運。
李賢身後的黨羽自然不甘。他們中有些人開始為李賢求情,懇請武皇看在李賢是她親子的份上,從輕處罰,有些人則言辭激烈地指責武皇迫害親子,戕害高宗血脈。
「對了,朕倒是把你們給忘了。」武皇看向這些人的目光中帶著森然寒意:「構陷令月的人,是李賢指使的。雖說那些人已經被朕收拾了,但你們這些李賢的黨羽究竟有沒有參與,還得好好調查調查!」
她嘴上說著調查,實則卻已經給這些人定了罪。
膽敢公然與她作對之人,實在不必留著了!
眾人看著武皇的神色,這才想起她從前一怒之下究竟殺了多少人。
近幾年來,武皇的手段的確變得和緩了不少。但當他們觸怒了她,她仍會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天子之怒!
朝中與李賢來往密切的人,被誅殺的誅殺,罷官的罷官。
一時之間,朝堂上下人人自危,再也沒有人敢為李賢求情。
在武皇發落李賢的人時,李顯也戰戰兢兢,生怕這把火燒到自己身上。
他雖沒有直接參與此事,但在李賢派人散布流言的時候,他也聽從王妃韋氏的意見,悄悄推波助瀾了一把。
雖然最後證明,他派去的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沒有起到什麼效果。但真要細究起來,他也是摻和了此事的。
現在,李顯生怕自己搞的小動作被武皇發現,而後也落得個淒涼慘澹的下場。
好在武皇發落完人之後,沒有要把李顯拎出來訓斥的意思。
李顯見狀,很是鬆了口氣。至於他手底下有個重要大臣被問責,他已經顧不得了。
沒見隔壁他的兄長李賢已經被賜自盡了嗎?這種時候,他能保住自己,就謝天謝地了。
李顯手底下的大臣們見了李顯的反應,十分失望。
他們倒不是說一定要李顯頂著武皇的怒火,跟武皇對著幹,這樣有勇無謀,顯然是不明智的。
只是,不跟武皇硬碰硬,也可以想辦法曲線救國啊。
李顯手底下那名受了牽連的大臣,可是在為李顯辦事。事發之後,李顯卻只顧著慶幸自己逃過一劫,絲毫不想著怎麼去營救那名大臣。他如此沒有擔當的做法,自然令投靠他的人失望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