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的歷史線中,李倓明知道他爹李亨極為信任李輔國和張良娣,還直愣愣地跑到他爹跟前去說這二人的壞話。在李令月看來,李倓在政治方面的情商實在太低了。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選個才能平平的守成之君上位,倒也並無不可。
只是如今,李唐江山眼看著就要亂起來,這等時候,皇位自然該由能者居之。
李隆基捅出的簍子,藩鎮割據帶來的隱患,也需要有人去解決。
「我心中倒是有一名合適的人選,只是,我不知她是否願意擔此重任。」李令月道。
第112章
當李豫、李倓與和政郡主被傳喚至武皇跟前時,三人都心下惴惴。
老祖宗才當著眾人的面將他們的阿翁和阿耶狠狠斥罵了一番,指責他們的阿翁和阿耶禍國殃民,令李隆基和李亨聲名掃地,威望全無。
也不知,他們三人突然被武皇招來,究竟是一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
李豫在看到自家幼妹的時候,十分不解:「若日後上位的是阿耶,阿耶的繼承人自然是在我們這些個兄弟裡頭選。便是有哪裡做得不好,也是我們的事,與阿妹何干?」
李倓聽了這話,點頭對兄長的話語表示贊同,他小聲道:「也不知待會兒能不能與老祖宗說說,將阿妹先放回去。老祖宗要打要罵,只管衝著我們來就是。」
此時,安史之亂的戰火尚未蔓延到長安,和政郡主仍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與其餘的貴女們沒什麼不同。
唯有從她偶然間說出的話,做過的事中可以看出,她與尋常小娘子不同。
在李亨諸多子女中,她向來是最有成算的一個。
在談論某些話題時,連李豫和李倓都覺得,自己不及她看得透徹。
此時,面對兄長們的一片拳拳愛護之心,和政郡主道:「老祖宗們將我傳召過來,必是未來之事與我也有關係。兄長們不必擔憂,咱們先聽聽老祖宗說的是什麼事吧。」
「無論老祖宗是要斥責咱們也好,褒獎咱們也罷,終歸會透露出許多有用的信息來。多一個人進去聽著,也能多記些事兒下來。老祖宗們的一句提點,興許就能讓咱們少走許多彎路。」
「阿妹此言有理。」李倓赧然道:「倒是我與阿兄思慮不周了。」
有時候,李倓都會惋惜,自家妹妹為何偏就是女兒身,若她是個兒子,憑著她的機敏和才幹,指不定她會成為阿耶中意的繼任者。
自打武皇和李令月來了此地,那象徵至高皇權的宮殿行使權就歸了武皇和李令月。
至於此間的原主李隆基則被趕了出去,他絲毫沒有反對的餘地。
原本還算得人心的李隆基,從武皇和李令月劇透之後,就陷入了一種極為尷尬的境地——他仿佛被諸位大臣們有志一同地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