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使臣在趕赴孔雀王朝,與孔雀王朝通商的時候,嬴政君臣對於婆羅門教也有所了解。婆羅門教對於下層人雖然殘忍,但對上層人,的確是一件控制思想的利器。
「不錯。不過,現在的天竺正處於分裂時期,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
李令月拿出了一張吐蕃周邊的輿圖,擺在了嬴政面前。
印度先後經歷了孔雀王朝、貴霜帝國、笈多王朝、德里蘇丹國和莫臥兒帝國等幾個時期。
此時,笈多王朝已於約莫兩百年前滅亡,印度地區由此分成了許多個不同的勢力,仿佛誰都能來欺負他們一下。
波斯薩珊王朝還沒有消亡之前,就曾短暫地統治過印度河平原。後來,薩珊王朝逐漸衰落,自然無力維持他們在印度河平原的統治。
貞觀年間,大唐使者王玄策曾幾次出使天竺。當他第三次出使天竺時,正趕上中天竺的王位更迭,王玄策一行人全部被俘虜。
這王玄策卻也是個奇人,竟趁著夜色從中天竺逃跑,前往泥婆羅和吐蕃處搬救兵。
彼時,泥婆羅已經成為吐蕃的屬國,吐蕃地區的贊普正是剛剛迎娶了文成公主的松贊干布,兩邊見唐使前來求援,自然鼎力相助。
泥婆羅派出了一支由七千人組成的軍隊,供王玄策差遣,吐蕃那邊松贊干布則派出了一千二百精兵前來支援。
最終,王玄策就靠著這不到一萬人,打敗中天竺,並俘虜了新的中天竺王。
許是那時候起,松贊干布就看出了天竺國的虛弱。接下來,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朝著北天竺派兵。最終,北天竺完全落入了吐蕃的掌控之中。若不是天竺的地盤對他來說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他還能從天竺身上啃下更多的肉來。
「其實,現在的天竺並不難打。我要是真的想跟天竺開戰,直接把整個天竺打下來都沒問題,但天竺治理起來太費勁兒了。」
李令月表示,別人的地不能隨便打。一旦打下來,就都是她的地盤了。要是在她的治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她可是會攤上麻煩的。
如果拿大唐的資源去大力扶持印度,別說大唐百姓們不樂意,她也不會樂意。
所以,暫且就先這麼著吧。她先拿恆河平原當做大唐的新糧倉,順帶著在北天竺地區搞搞發展。至於後續要不要再繼續朝天竺腹地進發,視情況而定。
嬴政對於李令月的這一選擇倒是不感到意外。
現在大唐又不缺地,的確沒有必要盲目地進攻天竺。要是因為天竺的緣故而影響了積分,可就得不償失了。
事實上,目前的吐蕃和北天竺地區,都需要大唐消化很久了。
日後,李令月若是選擇繼續朝著天竺腹地進發,那必然是這麼做能夠給她和大唐帶來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