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解說員繼續講解著比賽的每一個細節,不斷重複上午提到的那些晦澀的專業術語,分享自己參加攀岩比賽時的逸聞趣事。
然而,或許是因為過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說著說著,他們的聲音逐漸失去了原本的感染力,同樣的軲轆話來回說,略顯力不從心。
陳默依舊站在一旁,握著話筒,看似一動不動,實際上卻在認真觀察攀岩者的動作細節,留意選手們在牆面上的動作,注意手腳與腰腹的配合。
他驚喜地發現,不少選手的表現,都與他中午臨時抱佛腳惡補的內容一一對應上了。
下午的比賽進行到一半時,那位專業攀岩教練因另有學員要指導,按照和電視台的約定,提前離開了賽場。
而剩下那位攀岩愛好者雖然自認為做足了準備,但他畢竟不是專業主持人,臨場應變能力有限,再加上上午已經說了整整一場比賽,顛過來倒過去就是那些老話。
現在,連一個可以對話的人都沒了,他只剩下單口解說的任務,可面對接下來五六位選手的表現,他實在有些招架不住。
從兩人幾乎搶著說,剩下的這位業餘愛好者幾乎無話可說,局面尷尬得連電視台負責拍攝的工作人員都皺起了眉頭。
麥克風前,冷場的時間越來越長。
陳默深吸了一口氣,回憶起高一那年,學校在奧體中心舉辦校運會時,他未經廣播社任何成員允許,擅自坐上廣播台,用自己充滿熱情的聲音解說起雙胞胎足球賽來。
那場「意外」的解說,不僅沒有招致老師批評,還讓他成為了三中運動會上年年固定的解說員。
這一次,和他打交道的是電視台的專業人士,他也長了兩歲,不能像高一時那樣放肆了。
陳默向前邁了一步,走到攀岩愛好者身邊,自告奮勇道:「小徐老師,我和你一起說吧!」
被稱作小徐老師的,就是留在解說台上這位三年經驗的業餘攀岩愛好者。小徐實在沒指望,這個比賽開始前還坦言「對攀岩一無所知」的高中生能幫上什麼忙。
轉念一想,如果這孩子能在自己介紹專業知識時多問一些「小白問題」,為節目填充時間,避免冷場過久,也免得自己一個人單口相聲乾燥乏味,太過尷尬。
陳默接過小徐的話頭,恰逢一名選手從攀岩牆底部出發,使用了退役教練及小徐都截然不同的解說風格說道:「大家注意,這位選手的起步非常漂亮!也許觀眾朋友們已經從之前的解說中聽過『動態啟動』這個詞,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牆上的支點快速發力,儘可能減少起步階段的體力消耗。這個階段,速度至關重要,但也要節省體力,一旦起步時的節奏被打亂,後續動作的銜接就會更加困難。」
頓了一下,他繼續道:「現在,選手進入了中段,我們可以看到他在牆上切換了線路——大家注意看,他從垂直向上的路線,改成了斜向右上的攀爬動作。有沒有發現,就在剛剛,他的右手抓住了一個稍高的支點,身體同時完成了一個轉體動作。不過有一點我不太明白,正好請教一下身邊攀岩經驗更豐富的小徐老師——為什麼他左手還墊在身下,而不是跟上去輔助支撐呢?以我一個沒有接觸過攀岩的外行來看,這個動作有些彆扭,為什麼參賽的專業選手會選擇這麼做呢?」